善性導師講述/編輯部整理
「慧眼觀空」的心法是「伏斷三惑,真空妙有一如」。三惑就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斷「見思惑」要破「我執」,斷「塵沙惑」要破「法執」,「無明惑」破「空執」。
「我執」與感性、情緒有關,「法執」跟理性有關;講起來好像理性有別於感性,其實兩個差別不大,主要是兩個都是「我執」。假設「我執」能破,漸漸沒有感性方面的問題,那麼「法執」一定破;「法執」破了,「空執」一定破。空執可以從《金剛經》最後一首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來下手,假設能在生活中把這偈實踐力行得非常確實,就有機會破空執了。
所以要伏斷三惑,第一關要先把「我執」破掉。去「我執」就是不要這個感性。感性、情緒的源頭在意識,而意識延伸出來的就是貪瞋癡慢疑。很多事情你可能覺得不是貪,但是它的源頭就是「貪」,那些瞋癡慢疑全部都是從貪來的,修行最關鍵的地方就是對治貪心!所以最快的方法就是從貪下手。怎麼對治貪心呢?大家都曉得要「捨離」,實際要怎麼做呢?就是「布施」,布施就是在修捨離心。佛乘禪功的心法特別重要,以後你修再大、再重要的修行法,都遠不如心法重要,心法要擺在第一位。
三惑破除以後,就能進入「真空妙有一如」的境界。《心經》第二段:「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個境界講的就是「真空妙有一如」。「真空」為什麼是「妙有」呢?因為「真空」是妙有的總源頭,「妙有」講的就是萬相萬物,包括所有現象。
《華嚴經》提到「肉眼礙非通,天眼通非通,慧眼了真空,法眼唯觀俗,佛眼如千日」,「肉眼礙非通」是凡夫境界,什麼是「礙非通」?因為不清楚,不清楚就是「無明」,這個「非通」就是無明。我們常講眼見為憑,其實眼見也不能為憑!光是照相技術或觀看的角度,就能騙過肉眼,所以肉眼沒有太大用處。「天眼通非通」,是指天人的眼力能看穿牆壁,看得非常遠,但整個宇宙、現象界,從哪裡看到哪裡都差不多,這境界仍然不能解脫,所以這個「通」仍是「非通」,並沒太大用處。
到了「慧眼」,就是聖境界了。「慧眼了真空」,就是已經伏斷三惑了,證本心就會有慧眼。「法眼唯觀俗」,俗是指「俗諦」,也就是「世間法」。法眼的境界從三地菩薩開始,真正成就要到八地菩薩以上。真正的法眼,是世間法上的每一件事情全部都瞭若指掌,這叫法眼難逃!而到了佛的境界,就進入「佛眼如千日」,對佛來說,一切都是明明白白、纖毫畢現,「如觀掌中針,如觀庵摩羅果」,好比你手掌心拿了一個珠寶或是拿一顆庵摩羅果,猶如一千個太陽照著它那麼清清楚楚。
另外,在修行法方面,重點就是要很綿密。中間不能有空檔叫綿密,中間不能有鬆懈叫綿密,也就是在實踐力行的過程當中,不要有空檔出現!不論「六大心法」、「三禪一懺」,都不要讓它有空檔,那就會修得很快。歷史上所有修行很快開悟的人,都是這樣的。假設其他的部分做不到,那你可以在念佛下功夫,念佛要念得很綿密,譬如從起床那一剎那就開始念佛,中間佛號從來沒斷過,每兩聲佛號之間都沒有任何雜念出現,能綿密到這個層次的話,那很快就能證「念佛三昧」了。
如果心法能倒背如流,在生活當中又願意實踐力行,那剩下的就是如何進入「專注」而已。練習專注有幾個地方很好下手,一個是「慧眼觀空」,一個是「觀相念佛法」,還有一個就是「淨食三昧法」。當然所有修行法都是跟專注有關,就是修專注、修定力,而定力就是從專注開始下手的。
慧眼觀空要與觀相念佛法配合,效果會加倍,但光是練慧眼觀空,沒有心法作導引也沒有太大用處。其實,現在大家對「心法導引一切」的觀念還不是很正確,也就是說在你的思想觀念裡面,還是沒有把它結集起來,這就是為什麼練禪功不進步的原因。大部分的人做禪功,還停留在姿勢要很正確的層次,實際上,禪功沒有什麼姿勢很正確,禪功只要做了以後,對你的身心變化有很大的幫助,那就代表是心法在導引生理;心理導引生理,才會有這樣變化。如果沒有心法的話,你生理再怎麼練,影響心理是非常有限的,也許剛開始會有點影響,但很快又退回來了。
此外,要依照次第修行。從第一式「禮佛拜師」,接下來第二式「法輪常轉」,第三式「身心一如」,第四式「慧眼觀空」。除了第一式之外,後面三式全部都是聖境界,所以修佛乘大法,禪功只要第一式「禮佛拜師」好好做好,就可以進入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