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 面對臨終的四大分離,我們如何超前部署?

「 輪迴不已的生、老、病、死!」
 

許多人都害怕死亡,
所以習慣避而不談,
甚至拒絕去想這個終有一天會來的、
讓我們措手不及的事實。

 

生死這一堂課,
是人生自主的最後篇章,
我們需要謹慎的「超前部署」。

 

你可曾想過,
人生到了最後,要面臨的真相是什麼?
你有正確的思想觀念,能讓自己好走嗎?

 

人在往生前,會有哪些徵兆呢?

一個人在往生前,
「精、氣、神」會慢慢渙散,
有些人會經歷一段持續的過程,
有些人則沒有。

 

如果慢慢觀察就會發現,
大部分是先從眼神開始慢慢不集中,
年長的人可以很容易察覺到這個現象。

 

四大分離:往生前的身心變化

人在臨終時,
他的痛苦比平常所承受的大千百萬倍!

 

「地、水、火、風」會四大分離,
包括肌肉、氣息、溫度、骨頭都要分離,
身體裡面的粒子、分子,
要大量的離開、大量的出入,
因而非常地痛苦。

 

假設有物理學的概念的話,
大概可以想像:
電子、粒子、質子、中子,
本來結合在一起,然後要分開。

 

人跟人之間也一樣,
家人離開你時,你就會有煩惱痛苦。

 

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胞、粒子,
他們也是家人,
家人要離開時,當然很痛苦。

 

我們現在怎麼想像,
都無法了解這種痛苦。
四大分離是整個都要分離、散開的;
時間如果拖延很久,痛苦就會更久!

 

四大分離從哪裡開始:依每人因緣而定

大部分的人「地、水、火、風」
四大分離時,
會從風大開始,他的氣息會先離開身體;
也有人在死亡前,水份就排得很多,
從水大開始,所以每個人都不一樣。

 

這也是現象,
現象就是因緣的問題,
要看每個人的因緣來決定。 

 

瞋念的影響:決定投生去處的關鍵

往生時起瞋念,
如果瞋念很大,
可能就墮入三惡道,
因為神識走的時候是看「能量」決定的。

 

假設第一個能量最濁、最壞,
起瞋念時全身充滿濁氣能量,
一下子神識就被吸到「地獄道」;
如果瞋念中等,到「餓鬼道」;
其次到「畜生道」,要想倖免,
就要靠修行來超越這個困境。

 

即使瞋念沒有大到去三惡道,
但到了人道以後也會變得很愛發脾氣,
看這個人、那個人都不順眼,
那樣的人生會過得很辛苦。

 

從這裡也可觀照到,
自己的度量與心量到哪裡,
「世間法」講「度量」,
「出世法」談的是「心量」。

 

靈魂出竅:就可以直接往生、避免四大分離之苦?

靈魂出竅是道教的修法,
過去所訓練的靈魂出竅,
是為了某些目的而訓練,
當靈魂出竅後、目的達成了,
就回到自己的肉體上。

 

大部分人是因意識不夠穩定而靈魂出竅的,
不代表他一定往生,
因為還沒有到該壽終正寢的時候,
因緣未到,他就不會往生。

 

如果靈魂出竅的人是直接往生,
則不必受四大分離之苦。

 

假設靈魂出竅後,
有把握自己可以到人道、天道、甚或淨土,
那意義就大。

 

但一個人的往生去處,
不是你、我來決定的,
而是「德」決定的。

 

因此,「德」要做大,
才有把握往生時,
自己可以到人道、天道或淨土! 
這就是為什麼要拼命累積德大的原因。

 

減輕四大分離的痛苦:提昇見地和定力

在往生的那一剎那,
守點(即守丹田)能守好的話,
四大分離就比較不會那麼痛苦。

 

因為守點能集中正能量,
減少負能量干擾,
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但在往生時,
因四大分離的痛苦超乎想像,
要守好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要解決這個問題,
生前就要好好下功夫。
可從兩方面入手:​

 

1.「見地」
提昇思想觀念的層次,
思想觀念指的是對宇宙、
對生命的了解。

 

目前科學界所能了解的,
僅是千百萬分之一而已。

 

佛乘大法實修實證班」的學員,
有很好的因緣,
可以很快地在三十六堂課裡,
對宇宙、對生命有大致的了解,
應該趕快從這裡下功夫。

 

2. 「定力」​​
我們所有的煩惱、痛苦、恐懼,
都是由於意識不穩定而來,
腦筋每天不停地想東想西,
這種不穩定的意識狀態,
使我們對未知的未來,
對不了解的物質世界跟生命,
產生恐懼與煩惱痛苦。

 

所以功夫要下在這兩個根源上,
絕不能存僥倖的心理,
以為自己可以熬過四大分離的痛苦。
更究竟解決問題的方法,
是在活著的時候,
生命在正常狀態的時候,
就要解脫、就要證道、就要成佛。

 

最起碼要證本心,
且連續三個月不退轉,

這樣你才有把握--
怎麼往生,在什麼時間,在什麼空間,
屆時不管用什麼方式往生都沒有關係,
都會是一個很好的往生。

 

下功夫修行,超越四大分離的困境

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堂課,
卻常被人們忽略。

 

當四大分離來臨時,
身心承受的痛苦遠超想像,
若此刻生起強烈的瞋念,
可能因此墮入地獄道、
餓鬼道或畜生道。

 

想要倖免,
則需要靠修行來超越這個困境。

 

因此,我們應該超前部屬做好以下準備:
 

(1) 擅於守點 —— 平時就微守丹田,
能集中正能量、減少負能量干擾,
可降低四大分離時的痛苦。

(2) 提昇見地 ——  提昇思想觀念
(對宇宙、對生命的了解)的層次,
可在「佛乘大法實修實證班」的三十六堂課中了解。

(3) 培養定力 —— 不停的加強意識的穩定性。

想要有一個自在的臨終, 
不是等到緊要關頭才去思考,
而是在活著、生命在正常狀態時,
就要開始修行、就要解脫、證道、成佛,
屆時不管如何,
都會是一個很好的「離開」。

 


https://buddhayana.info/Article/Info/172
加入好友
閱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