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即法,法即心,
一切法皆為此心,
若無此心,則無一切法
善性導師為佛乘宗 緣道祖師
正式授記之傳法師,
一生致力於弘揚佛乘大法,
引導學子走向覺悟、解脫之路。
佛法博大精微,經典浩瀚,
末法眾生常歎難窺堂奧!
導師以最平易近人的淺白話語,
不拘泥名相論說,
輔以現實生活為喻的教授方式,
以及風趣幽默卻又直指人心的弘法風格,
深深吸引、啟發無數學子。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導師的廣釋群疑,
也無非是開啟聽聞者的「自性」罷了。
善性導師四十五歲起,
開始從宗教角度出發來探討人生。
首先涉獵仙、道家之學,
遂又延伸至佛教領域,
先後接觸淨土宗、密宗、
禪宗等義理與修行方法,
但因深感理事未能圓融,
解行無法相應,乃亟思突破。
約兩年後,
因緣際會得以接觸佛乘宗的理論與修行法,
深覺法喜充滿。
佛乘大法兼具心理與生理功課,
兩者同時下功夫,修行自能快速突破。
如此之圓頓法門,
導師在短時間內即有相當實證,
深刻體悟到身心互為影響之深遠。
進入佛乘宗約一年,奉 師命初轉法輪,
為學員授課,
當時竟出現「動、涌、起、震、吼、擊」
等六大震動之瑞相,
在場學員深感不可思議!
半年後,一次於行進間默念九字禪,
頓時進入「念佛三昧」,
初證「體相一如、時空統一」之殊勝境界。
民國82年,遵 緣道祖師之囑赴美弘法、
潛修,歷經十多年的內省與痛下功夫,
終臻世出、世間圓融自在之境界。
故發悲心宏願,
將自身可貴的修行體悟與社會大眾分享,
期盼眾生皆能撥雲見日,同證佛果。
導師嘗以「品管」為喻,
每一個環節都要「零缺點」,
才能達到最高品質。
而人生也需要嚴格的品管,
最終才能完美無瑕。
爾後更具體提出「去習氣、修德大」
六字真言,作為佛子立身處世的圭臬,
亦為「人成則佛成」之基本道行。
眾生皆有佛性,
只要能將佛性的無限潛能開發到100%、
淋漓盡致,就是人生品管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最高、最圓滿的「佛」的境界。
佛不在天邊,就在眼前,
而修行就是「轉化、提昇思想觀念的層次,
把以前很多的習氣做大幅度的改變,
當你修正到完全沒有任何習氣時,
你就是佛!」
所以 導師期望每個人都能確立修行目標,
有朝一日都達到「人佛合一」的境界。
佛法必須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才能蒙受法益,
因此 導師廣開方便之門,
特別提出「自求內證之七大前提」:
一、建立正確的宇宙觀、生命觀、人生觀。
二、凡事先檢討自己,不檢討別人。
三、應力求統一,不要與人對立
四、心地光明,事無不可對人言。
五、盡量累積福德,減少修行障礙。
六、確信自己的自性(功能),
與 大自在王佛、諸佛菩薩的法性、
佛性(功能)等無二別。
七、勿繫塵勞,精進歡喜。
導師實證之領悟,以偈言表達,
祈對有願成就之行者有所裨益:
一、心即法,法即心,一切法皆為此心;
若無此心,則無一切法。
二、勿繫塵勞,精進歡喜,
篤行門規,佛道自成。
民國88年,
善性導師應邀返臺宏傳《佛乘大法》。
創立「大自在講堂」,
開辦「佛乘大法實修實證班」,
將甚深佛法濃縮為三十六堂課,
傳授「六大心法、三禪一懺」,
透過正確思想觀念的建立與定力的培養,
指引修行成就之路。
為廣度眾生,相繼成立妙空講堂、
緣道講堂、慈悲心講堂及
平等心講堂、捨離心講堂。
為落實社會教化與社會公益,陸續成立
「社團法人中華佛乘宗法界弘法協會」
(民國90年)、
「財團法人佛教佛乘宗基金會」
(民國96年)及
「公益信託佛乘宗弘法基金」
(民國98年)。
為接引廣大眾生踏上解脫之道,
導師將深奧義理轉化為
白話易懂的修行著作,
讓讀者不但能深入經義,
更加了解如何實踐力行:
1.《金剛經關鍵密碼》:
導師以實證體悟,明示該經關鍵密碼,
俾使讀者契入經義。
2.《六祖壇經直解》:
導師以直解方式,直指證本心之關鍵,
為現代極珍貴、罕見之實證書籍。
3.《佛乘宗大自在無上心要》:
幫助讀者建立宇宙本體、
生命真相之正確思想觀念,
依之修行,必可成就。
4.《佛乘叩鳴集》:
導師以淺白話語直指問題核心,
眾生疑問容或支離,
然釋者所答必然指向究竟。
5.《善性導師法語》:
由淺入深,次第井然,
是導師智慧的話語,
一則則簡潔,讀來輕鬆的法語,
你要的答案,口袋書裡都有。
《金剛經要旨暨般若心經妙義略述合集》:
闡明般若自在之境界,
曉喻觀照、行深之妙法。
導師常鼓勵佛乘門人不要以
「信徒」自限,而應以「行者」期許自身,
是真正想修行,要解脫、證道、成佛的人。
導師以「鳳」棲「梧桐樹」為喻,
強調「佛乘大法」
便是眾生最好的「梧桐」,
指引我們走在正法的道路上。
功夫要下在絕對的信心——
念念祖師,念念佛,念念法,
念念師,念念自性,念念綿密,
不可間斷,庶幾可成。
善性導師於民國109年7月9日
因世緣已盡,捨報迴返大自在王佛淨土。
導師弘法利生之志業,
由弘法團(弟子)
延續 導師的精神與教導,
持續推動。其悲心宏願,廣開方便,
期盼眾生皆能撥雲見日,同證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