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人特別重視的節日,
大家總會慎重其事地
準備豐盛的祭品、紙錢,
與家人一起相約祭祖掃墓。
雖然大家都知道,
掃墓的意義在於慎終追遠,
但祭拜時總不脫擔心,
祖先沒有食物可吃、沒有錢財花用,
並祈求祖先庇佑。
究竟,怎麼樣祭祖、
掃墓才是最正確的呢?
人往生後,靈魂去哪裡?為什麼我們要祭祖呢?
靈魂的去向
一般而言,人往生後,
會在四十九天內,依其因緣福德,
前往適合的去處。
但大部分人往生後,
會到三惡道,
到人道的機會很少。
只有剛往生不久的祖先,
才有機會短暫停留在人間;
而往生已久的,多數早已轉世。
如果祖先尚未轉世,
代表他們仍停留在鬼道,
這對他們而言並非好事。
祭祖的真正意義:慎終追遠與報恩心
祭祖的核心精神,
在於慎終追遠與報恩心,
並非繁複的祭拜儀式與豐盛的供品,
也不是求祖先保佑我們。
慎終追遠,
是對生命源頭的感激與尊敬,
因為沒有祖先,就沒有我們。
祭祖時,
以「心」祭祖最重要,
雙手合十、懷抱感恩之心,
表達心意即可。
報恩的關鍵:縮小我
祭祖是報恩心的展現!
當一個人生起報恩的心,
他其實已經開始懂得
縮小這個「我」了。
當這個「我」越小,
能量就越大,
報的恩才大。
反之,
如果「我」越大,
則報恩就愈小。
因此,
祭祖、慎終追遠與報恩,
實際上是要讓我們「縮小自我」,
關鍵在於我們會不會修。
若一昧陷於哀思情緒與祭祖形式,
反而淪為一種執著,
對祖先與自己都無益。
這也是為什麼有修行與無修行之人,
對於同樣的事,
會有截然不同的理解與體悟。
祖先牌位、祭拜、祭品等的習俗代表什麼呢?
「祖先牌位」的真正意義
祖先牌位的設立,
本質上是為了慎終追遠,
並無其他特殊意義。
有時反而讓祖先離不開牌位,
而執著於此、難以解脫,
因為只有「人道」,
才有可能解脫、證道、成佛。
有些人認為祖先的靈魂,
會長期停留在牌位或墳墓中。
試想,
如果祖先真的永遠待在神主牌位裡,
那要如何解脫呢?
「祭拜」的迷思
傳統習俗中,
人們習慣擺設豐盛供品祭拜祖先,
然而,這些供品往往不是祖先來享用,
而是吸引了附近的孤魂野鬼。
這些鬼魂所能攝取的,
僅是食物的氣味與精神,
而非真正的飲食。
因此,祭拜的實際意義並不大。
「祭品」的取捨
是否準備祭品,
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心意。
若祖先仍需要依賴供品,
意味著他們尚未轉世,
仍滯留於靈界或鬼道,
甚至可能成為孤魂野鬼。
祖先到了靈界,和人一樣,
貪、瞋、癡、慢、疑都還在。
如果一開始供養,就要繼續供養,
他才不會不高興,
所以一開始不供養就沒事。
真正對祖先有益的,
其實並非物質上的供養,
而是協助他們離苦得樂。
「燒紙錢」的誤解
燒紙錢的行為,
實際上是將祖先視作仍停留於鬼道,
因為只有鬼道眾生,
才會有所謂的「紙錢」需求。
因此,
要提昇自己的思想觀念,
因為菩薩已無貪、瞋、癡之心,
若還有絲毫執著,
便仍是凡夫的思想。
在家安置「佛堂」
若家中設有佛堂,
環境應保持清淨簡樸,
供奉 大自在王佛於中央,
祖先牌位可置於旁側,
供果亦可一同供奉。
如果能這麼清淨,
祖先得以在清淨莊嚴的環境中薰習佛法,
對他們的解脫將更有助益。
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修行,才能對祖先有幫助?
1. 多念九字禪,真正幫助祖先
平時就應當多念佛,
這才對祖先有利!
佛乘宗的弟子在祭拜祖先時,
方式十分簡單而殊勝:
在祖先牌位前念三聲九字禪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然後虔誠祈求:
「祖師大慈大悲威德力加持,
將祖先度往大自在淨土。」
這樣是最好的。
善性導師的做法是,
每日修法一個多小時作迴向,
對象包含祖先,以及從個人、家庭,
延伸至大自在講堂、妙空講堂、
緣道講堂...,
還有經常來上課的學員,
再擴展到所有佛教徒,
包括佛乘宗其他道場,
以至台灣、整個世界,
整個法界的所有眾生。
2. 解脫證道,才能真正的利益祖先
若能以慎終追遠的心,來捨掉這個「我」,
那對祖先的幫助很大,
但唯有證道,才能真正利益祖先。
因為當一個人證道時,
不僅自己解脫,
也能幫助家人、親友,
無論他們往生何處,
都能受益。
所謂「唯獨無情才是真有情。」
到底什麼是無情呢?
就是排除很多障礙和攀緣,
真正認真修行,趕快成就。
不然自己也跟著墮到三惡道,
祖先也難以獲得超脫,
這樣的慎終追遠,又能有多少意義呢?
3.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是修行過程中的三個階段
其重點當然在自淨其意。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做到了,
才有機會進入自淨其意,
才能真正對衆生有所幫助。
每天先檢討:
「諸惡莫作,我做到了嗎?」
.念頭:有沒有起不好的念頭?
.語言:是否帶有傷害性?
並非只有惡言惡語,
凡是讓人感到不舒服、不圓融的言語都是,
,因此語業最難修。
.行為:是否缺乏禮貌?
是否在引導他人走向錯誤的方向?
諸惡莫作是行為、語言、
和思想觀念(念頭)都要諸惡莫作,
而非只是行為而已。
諸惡莫作的「作」,
更深一層的解釋是指作意,
只要能不起意(念頭),
諸惡自然就不作。
因一個人的思想觀念會帶動行為,
因此每天要先檢討自己,
你的念頭(思想觀念)
做到諸惡莫作了沒有,
然後才能談「眾善奉行」。
倘若連基本的「諸惡莫作」都做不到,
又如何做到「眾善奉行」呢?
至於「自淨其意」,就更難達到了!
善性導師說:
「這正是我讓學員每週聚在一起的原因,
讓大家心連心,形成堅固的僧團,
共同朝向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的方向邁進。」
「 僧團的成員之間,
應當互相勉勵與規勸,
而被勸誡的人,則要有警惕心,
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若無法做到,
則表示墮入三惡道的機會,
將大大增加! 」
4. 在這一生成就、解脫 —— 慎終追遠的真正意義
在《六祖壇經》中,
禪宗 惠能大師要入滅前曾告誡弟子:
「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
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
亦非正法!」
這告訴我們,
真正的慎終追遠,
不是做表面功夫給人看,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這一生,
下功夫成就、解脫,
才能真正對祖先有幫助,
這樣比慎終追遠的意義更大。
但要如何才能契入《六祖壇經》的精神?
當你的思想觀念
提昇到像 惠能大師的層次,
你的言行舉止,
自然就會符合《六祖壇經》所講的精神。
也就不會執著於外在形式,
而是將重心放在自身的修行與解脫之道上。
因此,學佛最快的方法,
就是儘快跳脫「人」的思想觀念,
提昇到佛與菩薩的層次,
那麼一切問題都可解決!
真正的祭祖與報恩,是修行與解脫證道
供品與紙錢,
其實是把「人」的思想觀念,
和凡夫的貪瞋癡加諸在祖先身上,
不僅無益,有時反造成先人的貪執。
真正對祖先有幫助的,
是自己好好修行,
所謂「一人得道,九族升天」
的道理即在於此。
透過感懷祖先,
提醒自己常懷報恩心、捨掉「自我」,
朝解脫證道邁進,
這才是清明祭祖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