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是什麼?何謂禪?了解參禪之道

你一定聽過「禪」這個字,
但「禪」究竟為何物?

 

是日式山水的簡約?
是水墨丹青的淡雅?
是茶道花藝的精緻?
還是靜坐冥想的寧謐?

 

真正的禪,非藝術之風格,
亦非情緒之狀態,
更非姿勢之拘泥。

那麼,禪的本質究竟為何?
 

禪,是什麼?
為什麼總說它「不可說」?

「禪」之所以常被形容為
「不可說、不可說」,
皆因其無法以言語文字道盡。

 

正如你難以用文字描述「鹽之滋味」—
若有人從未嚐過鹽,
任你如何形容、怎樣比喻,
他終究無法真正體會,何謂「鹹」;
唯有親口品嚐的那一瞬,
方能心領神會。

 

禪亦復如是,
它非知識,非想像,
而是來自實修實證的「體驗」。

 

當修行人透過佛法精進,
有朝一日忽然契入聖境 ——
那一剎那的身心狀態,便是「禪」。

 

「禪」,唯有親身實證,
方能真正明瞭。

 

如何進入「禪」的狀態?

透過佛教各大宗派所傳的方法修行,
不管是襌宗、密宗、淨土宗或任何宗派,
經由念佛、拜懺、打坐等修行法,
都可以達到襌的境界。  

 

當一個人修到可以每天連續八小時,
不起任何思慮、念頭的境界,
還要連續維持三個月,
這樣就可以開始實驗「禪」的存在了。

 

禪宗強調「當下」,
當下看破,當下放下,不假思索,
不費周章,此即為「禪」。

 

參禪者,乃是踏入禪境之門,
於當下這一念間,
契入那般清明自在的狀態。

 

一旦達到禪的境界,
心念便能瞬間跳脫,
如雲開見月,似霧散現天。

 

所謂「一紙之隔」,
說的正是迷悟之間,
不過咫尺之遙,一破即是解脫。

 

參禪路上,有一要法,
便是將心中之「疑」凝聚為「疑團」。

 

此疑團非是不信之疑,
而是從懷疑走向篤信,
由散漫之疑,凝結成有力之團。

 

這團越滾越實,越聚越緊,
待到機緣成熟,轟然破碎,
本心便在那裡顯現無遺。

 

「念佛是誰?」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諸如此類,皆為疑團之典型。

 

而疑團之功,
全賴專注之力以成其圓滿。

 

心若不專,疑難成團;
專注既足,破團有期。

 

佛法實證,唯證方知

佛法的整個架構就是一個實驗主義,
每一件都可以透過實驗來證明結果,
而且結果一定與佛法所講的相契合。

 

就像現在的化學、物理學實驗一樣,
你照著程式做,結果必定是一樣的。


 

佛乘宗可以把這件事講得這麼清楚,
是因為有實證的經驗。

 

佛法與人生的一切境界,
都是要透過「實修實證」來完成的;
沒有親自去實驗是不可能真正明白的。

 

這也就是我們佛堂所開的課程,
叫做「實修實證班」的緣由。

你一定要親自去修,
然後有一天去證明它,
是真的可以達到這樣的境界。

 

那一刻的身心體會,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那,便是「襌」。

 

那禪的「公案」是什麼?
「公案」該如何「參」?

禪宗常見公案,
像是「喫茶去」、「拈花微笑」等,
看起來總是語焉不詳、牛頭不對馬嘴,
甚至令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為什麼禪師要說這些話呢?
 

其實,這正是禪師的慈悲智慧,
他不是要你「懂」,而要你「斷」。

 

用出其不意、看似矛盾的言語,
一舉打斷你慣性思維的識流,
讓你暫時離開意識的分析推論,
跳脫慣性的思維框架束縛。

 

「參」公案,不是「想」,
而是「超越想」!

參公案要「離心意識參」,
用「心意識」都不叫「參」,
要離開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
那才叫「參」。

 

若仍在語言文字裡打轉,
只用意識解釋公案,
不僅無法參透,反易被其所困。

 

禪之真義,超越語言與邏輯,
不在思惟中建立,而在實證中顯現。

 

禪,不需理解,只需實證

如果你仍然覺得禪太深、太玄、太難懂,
那也無妨,
因為你本來就不需要「懂」。

你無須先將「禪」弄懂,
才能開始修行;
反而是從真正開始修行的那一刻,
才會漸漸明白「禪」之所以然。

 

👉 歡迎參加【佛乘大法實修實證班】
在呼吸之間,
在念佛聲中,
在一次次拜懺裡,
你將親身走進「禪」的世界,
不再只是知識的追求,
而是實相的親證。

 


https://buddhayana.info/Article/Info/185
加入好友
閱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