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該怎麼念經、念佛?真正的關鍵你掌握到了嗎?

念經、抄經是一般佛教普遍的修行方式,
也有人將其視為一種深度的「文化體驗」。

 

科學派甚至認為,
念經、念咒、念佛都能改變腦波頻率,
對全腦開發與免疫機能也有幫助,
彷彿就是健康能量的加速器。

 

其實能有以上的功能或效果,
是因為「專心」的緣故。

 

若能透徹的從「佛法原理」來探討,
更可以知道念經、念佛的好處,
不只是表面的感應,
而是能深入到相應的境界。

 

念經、讀經要注意什麼?

1. 念經要專心 —— 其他不作二想
 

念經和念佛、打坐、拜懺一樣,
要專心念,其他不作二想。

 

盡量讓整個人融入經裡,和經相應,
那麼經義自然與你的自性相應。

 

因為經義本來就在每個人的自性中,
你只是與它相應,證明它而已。

 

一證明到,就會深入經義,智慧如海。
 

2. 讀經要專注 —— 透過足夠的定力和般若相應

看經書只要很專注地看就可以,
例如:《心經》的經文很短,
你可以把它背得很熟,然後再看我們出版的
《金剛經要旨與般若心經妙義略述合集》。

 

當你們對《心經》很熟了,
又能了解那一點點的意義,
透過定力,只要定力夠, 
就可以和「般若1」相應。

 

《心經》越熟、瞭解越多、
定力越高,相應就越快,
而且層次也越高。

 

並不是所有的人,
都要從初地菩薩入門,
也可以從二地、三地、八地入門,
就看你的見地、定力有多高來決定。

 

如果你已經到了八地的見地,
那就像鉤子一樣,透過定力,
一下就可以鉤到八地裡面的東西。

 

我們的「六大心法」是整個佛法的濃縮,
只要把這六大心法弄得非常清楚,
成為自己的思想觀念,
再加上定力的培養,
那麼這一生解脫證道就有望了。

 

「六大心法」可參閱
《佛乘宗大自在無上心要》。

 

這就是為什麼,
要背「六大心法」的原因,
因為「六大心法」就是成佛的工具。

 

至於看經書時要不要念出聲?

就看你出聲容易入定,
還是不出聲容易入定來決定。


3. 經典的擺放次第 —— 越究竟、越圓滿,越往上擺

有些人很會讀書,會讀書的人,
那是他以前種善因、結善緣,
懂得尊重書籍、尊重文字,
從內心發起尊重這些東西。

 

然尊重佛經,
就要懂得佛經要怎麼擺放,
佛經越究竟、越圓滿,
就要越往上擺。

 

如果家中有《華嚴經》、《心經》、
《金剛經》與《六祖壇經》,
《華嚴經》要擺在最上面,
《心經》其次,
《金剛經》再其次,
《六祖壇經》擺在最下面。

 

《華嚴經》、《心經》與《金剛經》,
都是佛親口宣說的,
就要再按照經書的層次來擺,
層次越高越上擺。

 

其實,重視經書的擺放次第,
這就是在種善因、結善緣。
修行人應該讓所有種的因、結的緣,
都是為了成就自己的慧命而做。

 

然而,念經的效果,
可能不如念佛號來得大。
因為佛經太長了,
比較沒有辦法從頭到尾都那麼專注,
能量很容易就分散掉了。

念「咒語」和「佛的聖號」有什麼不同呢?

1. 念「咒語」

「咒語」是代表菩薩主修什麼而成就的,
就像 觀世音菩薩是主修「慈悲」而成就的。

 

「嗡嘛呢叭咪吽」
是  觀世音菩薩的「心咒」,
每一個音都代表慈悲,
念這六字大明咒,能證本心,
是因起「慈悲」與它相應而證的。

 

文殊菩薩是主修「智慧」而成就的,
如果是念 文殊菩薩的心咒,
就要起「智慧」與之相應。

 

因此,每一個咒都有它的精神所在,
要依其精神相應;
如果不能相應的話,就白念了!

 

但大部分的人念了都不能「相應」,
只是「感應2」而已,有兩個原因:

 

原因 1:
累世的因緣與那一尊佛、菩薩有因緣,
在這一生就可以感應;

 

原因 2
在這一生開始起修,就要和祂的真正本心,
是以什麼而證的本心來感應、相應。

所以,修行只修到一點點皮毛是沒有用的,
只能小用不能大用。

 

2. 念「佛的聖號」

念佛的聖號是要成佛,
不只是要解脫、證道而已,
一定要起「悲、智、願、行」與之相應。

 

佛傳法的目的是希望眾生都能成佛,
而不只是帶業往生而已。

 

因為帶業往生是方便,不是究竟!
 

修行不限於念經與念佛,
還包括實修實證的「活」功夫!

 

念經跟念佛完全一樣,
重點要「專注」才有效益;
假設你不能專注,就不會有力量,
因為所有力量都是從專注而來。

 

念經如果能夠非常專心,
佛經裡的重要思想觀念,
就會傳遞到你的潛意識、
深層意識、最深層意識,
甚至有機會跟你的自性「相應」。

 

很多人把修行定位在念經、念佛,
因此沒辦法成就。

 

修行不只限於念經、念佛而已,
那是個「死」功課,是比較容易做的部分;
修行還包括行住坐臥、語默動靜,
實修實證的「活」功夫。

 

最重要的是做人處事、應對進退,
如果做人都做不好,那怎麼可能成佛?

——————

般若1
般若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
般若又稱無上智慧,或無限的智慧。

它不需要老師的教導,不需要透過學習,
只要透過修行能放下妄想、執著,
無師智、自來智到時自然展現。

當有一天證到般若以後,
對於理與事的瞭解、深入、圓融,
就會與以前完全不一樣。

 

感應2
所謂感應,
顧名思義就是感官的一種相應,
不是自性的相應,有一點感覺而已,
層次不高,仍然屬於世間法。

 

 

https://buddhayana.info/Article/Info/246
加入好友
閱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