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親子教養,「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許多父母總認為「我是為了孩子好」,
然而,所謂的「好」,
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嗎?
苦口婆心地叮嚀,孩子卻頂嘴反駁,
難道我們做錯了什麼嗎?
讓我們一起從佛法的角度,
找出增進親子關係、
解決親子教養問題的方法與智慧。
當孩子不受控時,我們該怎麼辦?
有時候面對孩子的無窮精力,
許多父母會感到束手無策,
甚至試過各種方法,
還是無法讓孩子安靜下來。
你是否曾經疲憊困乏地坐在沙發上,
看著眼前的混亂,心裡忍不住想:
「到底該怎麼辦?」
從「轉念」開始轉向正循環
當我們看到孩子動來動去、靜不下來,
若心裡浮現的是「他怎麼這麼難管」,
這個念頭就帶有負面能量。
如果我們轉個念,心裡想的是
「他好可愛,怎麼那麼有活力」,
那麼我們的語氣、態度,
甚至是散發出來的能量,都會變得不同。
祖師曾講過一句名言:
「一念轉自業轉」,
改變因緣就是從轉念做起,
因為天堂與地獄只在衆生一念之間。
當你提昇自己,家人都會跟著改變
許多父母也會有這樣的困擾:
「我說的話,孩子總是不聽,
說了好多遍還是沒改變,是我不夠嚴格嗎?」
其實關鍵不在於「說了多少遍」,
而是我們的「思想觀念」也就是「見地」。
「見地」一旦提昇,
能量的品質就會提昇,
說出來的話就會有力量,
同時,也容易理解孩子的想法,
也知道如何應對,不會對立。
接著,需要有足夠的「定力」,
把那個能量維持在相當的程度上。
當思想觀念的層次提昇,
又能持續維持的話,
除了自己的能量自然昇華,
孩子也會隨著父母一起昇華,
連同在一個屋簷下的其他家人,
也會跟著昇華。
這就是「內法界1」影響到「外法界2」:
一個人透過修行,
當內法界充實到某種程度時,
自然產生力量、能量。
那個力量、能量是不需要去運作的,
即使你靜靜坐在那裡,
問題自然就容易解決。
所以,
一定先要把自己的「見地」及「定力」
提昇上來。
以身作則,比你對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
大部分的父母,
都希望孩子更聽話、更專注、更有禮貌,
總認為「我是為了孩子好」,
而試圖改變孩子的行為,
讓他符合自己的期待。
但所謂的「好」,
到底是父母的需求,還是孩子的需求?
自己是否又有以身作則呢?
試想一下,
你希望孩子有耐心,
但自己卻對他沒有耐心;
你希望孩子冷靜,
卻常常因為他的行為而發火。
其實孩子就像是我們的一面鏡子,
他反映出的,可能正是我們的內在狀態。
自求內證、反求諸己
「自求內證」就是:
凡事先檢討自己,不檢討別人。
無論其他人怎麼樣,先把自己管好。
儘量做到不涉及他人,
包括自己最親的人在內。
改變自己,要比改變他人容易很多;
因為我們可以掌控自己,但無法掌握別人。
不去看別人的是非過錯,
不去修正別人,
一切都是「自求內證」,
一切都是反求諸己,
也就是自我覺察、自我修正,
並且自我提昇。
這就是修行 !
(延伸閱讀:突破困境的智慧 —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親子關係的核心 —— 凡事都是「因緣」
然而,有些父母也會有這樣的困擾:
「我對孩子這麼好,
為什麼他總是不領情?」
當孩子無法理解我們的用心時,
內心難免會感到挫敗,甚至產生對立。
但我們也可以思考:
「孩子的個性、我們的關係,
甚至這些衝突,是怎麼來的呢?」
答案其實就在佛法所說的「因緣」之中。
凡事都是因緣,沒有例外
我們無法強行改變孩子,
就像無法改變風吹的方向。
和小孩之間是因緣,孩子的個性、行為、
甚至彼此之間的衝突都是因緣。
因緣觀其實很簡單,
只是當碰到切身問題時,
就忘了「它是因緣」。
因此,
當孩子不聽話、叛逆,甚至讓我們失望時,
不妨提醒自己:「凡事都是因緣。」
因緣沒有好與壞,
好與壞都是我們在分別。
而且,如果能真正深刻體認因緣,
則煩惱痛苦可以減少大半;
也就是,能認知大小事皆是因緣,
又何須再煩惱痛苦呢?
讓親子關係變得更美好,從「改變自己」開始
父母總希望孩子聽話、懂事,
卻忽略了「自己才是關鍵」。
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無時無刻都在影響孩子。
當我們願意從「轉念」開始,
並且提升自己的「見地」與「定力」時,
孩子自然會受影響,
親子關係也將轉向正循環。
當自己能改變到一個程度後,
「內法界1」自然就會影響到「外法界2」。
若「外法界」依舊沒有改變,
那麼就要再「反求諸己」,
就是自己還修正得不夠。
以某個角度來講,修行是滿辛苦的,
要把以前很多的習氣做很大的改變;
但以另一角度來看,正因為辛苦,
所以它也是一種挑戰,
當能夠突破這個挑戰、超越這個挑戰時,
其實是一種很大的享受!
雖然現在享受還不能和付出成正比,
當有一天能成正比的時候,
你就會覺得所有的改變都是值得的。
——
內法界1:自己這個身體稱之為內法界。
外法界2:身體之外的稱之為外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