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因緣果,生病也自在

在現代社會,
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與人口高齡化,
身心健康成為越來越受關注的議題。


許多人極度重視保養,
甚至出現過度就醫與「慮病症」的現象。
然而,我們是否曾經深思,


生病的真正根源是什麼呢?

 

生病來自於因緣果法則

其實人體有驚人的自癒系統,
只要注意調養和改善生活習慣,
60% 至 70% 的疾病都能夠自癒。

 

若從佛家的角度來看,
會生病是因為曾經「種惡因、結惡緣」,
也就是「貪、瞋、癡、慢、疑」
這五毒累積而成的。

 

從這五毒的減少上施力、
從「種善因、結善緣」下手,
才能突破因緣、超越因緣。

 

提昇見地,生病與不生病皆為一如!

見地 1:人生的遭遇都是「因緣果」

生病和因緣有關,
有些人認為某些疾病是「因果病」,
覺得生病是不好的,甚至視其為惡業。

 

但 善性導師說:

「 其實所有的病痛,所有的人生遭遇,
都叫業障,不是生病才叫業障。」

 

「 若能真正理解『因、緣、果』法則,
就不會認為生病是一種惡業,
是不好的事。」

 

就像是,
為什麼我的笑容和哭聲跟你不一樣?
為什麼我今天吃的是咖啡蛋糕?
你吃的是巧克力蛋糕?

 

因為我們種的因不一樣、結的緣不一樣,
得的果當然也不同。

 

所有現象都是因緣果。

 

任何我們覺得不好的事情,
是因為以「世間法」的角度來看,
才會覺得不好。

 

但其實都來自我們自己種的因、結的緣。

 

當我們歷經困境時,更不應該推託,      
而是要用心地檢討自己,
把惡因、惡緣去掉就好。

 

見地 2:不住、不追隨、念頭來了就讓它去

 

善性導師說:

「 當你能提昇到『空』的層次,
你就「不住」在上面。」

 

「生病是因緣果報,
如果能「不住」在上面,
生病與不生病不就一如了嗎?」

 

生病與因緣有關,
但當我們能提昇到「空」的層次,
也就是不起意識作用時,
你就能「不住」在生病上面,
當念頭來了就讓它過去,
如此一來,生病與不生病便無有分別。

 

※「不住」:
《金剛經》教我們要「應無所住」,
念頭來了就讓它過去,
不要去追隨、繼續這個念頭,
這樣久而久之就不住,
意識的作用慢慢就沒有了。
< 來源:《佛乘宗大自在無上心要》>

 

我們該如何看待「生病」呢?

生病即是「身心變化」

 

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分子,
本身也是一個生命體,
它跟我們人是一樣的,
甚至跟整個周遭的環境也是一樣的。

 

所以它們也會產生「生、住、異、滅」,
或者「成、住、壞、空」的現象。

 

這些現象對於修行來說,
就是所謂的「身心變化」。
< 來源:《佛乘宗大自在無上心要》>

 

因此,我們把生病、感冒這些現象,
都叫做「身心變化」或「善根發相」。

 

善性導師說:

「 身心變化就像是每天該做的事情一樣,
每天吃飯、睡覺都是在身心變化,
修行人甚至要把世間的一切變動
都看作是身心變化。

 

包括每個人本身也都離不開現象,
既然是現象,就一定會變化;
假設不變化,就不叫現象了。

 

只是我們要了解
在現象中要如何處理這些變化。」

 

一切變化皆為虛幻

 

《金剛經》云:「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圓覺經》亦言:「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這意味著,
一旦我們在認知上知道那是幻相,
就要趕快離開那個幻相。

 

若不離開,反而以幻識幻,
甚至認為那個現象還滿好的,
或認定現象是真實的,
那就永遠離不開它,永遠無法解脫了。

 

所以高手修行,
只要意識到幻相就當下離開,
不會執迷不悟。

 

而且是當下離開、當下覺悟,
沒有一步一步的覺悟。

 

換句話說,只要沒有開悟,
就表示還沒有離開幻相。

 

在思想觀念裡要認定現象即是幻相,
你只有表面意識如此認為還不夠,
應該要成為自己的思想觀念,
而且要去體認、實踐力行才行。

 

提昇見地,實修實證,才有機會解脫

 

生病,是我們身心變化的現象之一。

 

當我們了解人生的遭遇,
都來自「因緣果」法則。

 

病痛的發生,
是因為我們過去所種的因、結的緣。

 

因此,面對困境時,
關鍵不在於推託或逃避,
而是要更深刻地自省檢討。

 

透過努力「種善因、結善緣」,
並積極減少「貪、瞋、癡、慢、疑」。

 

當我們能提昇見地,
不再執著於「因果病」
或覺得生病是不好的,
念頭來了就讓它去,
如此一來,
生病與不生病便無有分別。

 

透過實修實證,
才有機會幫助我們在這一生中解脫,
就是完完全全沒有任何煩惱痛苦。  


https://buddhayana.info/Article/Info/122
加入好友
閱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