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做一個覺醒的媽媽

善性導師講述/編輯部整理

現代女性為人母的辛勞與不易,可能比任何時代都來得大。愛與牽掛,形成了我們與孩子的距離,該如何放下這份擔憂與焦慮?該如何學習做一個覺醒的媽媽?

 

你的人生,並不等於孩子的人生,你是什麼人,比你對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但焦慮的現代父母,又該怎麼辦?怎麼做?讓我們靜下心來,讓佛法引領我們,找到正確的方向與答案。

案例一,兒子對我說:「他想要成為女性」

問:我大兒子原本就比較內向,念大學的時候他跟我們說,他想要成為女性。小兒子為了了解哥哥的心態,就改念心理系,沒想到弟弟後來也有憂鬱症。我本身要上班,還要照顧公婆,這幾年真不知道是怎麼熬過來的!後來只要聽到人家說,哪裡的宮廟有用,我就會去問。關於家裡的這些問題,我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善性導師回答:

   可能從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這些問題發生,甚至包括我家人在內。我從來不諱言,其實我們家有個現象和妳提到的類似,我們老大和妳兒子以及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樣,也走不出去。我們學員都知道他非常聰明,這種走不出去的人,大部分都非常、非常聰明;但他的想法拐的彎太多了,大部分笨笨的人就很直接,出去就是玩、吃飯,要不然就是看電影、打球這樣而已,不會想太多。

    妳會發現憂鬱症患者和一些因某種因素而走不出去的人,大部分都是很聰明的。我有三個兒子,老大和老二學騎腳踏車時,老大上去兩次,馬上就會騎了,開車也一樣,但老二學了一個多月才會。不過,到現在為止,只有老二在騎車,其他沒有人騎。學鋼琴也是,老大弄兩下就會了,我們學員看過他的手指,都曉得他是天生彈鋼琴的料。我三個小孩都學鋼琴,老二就學得慢,但學得最慢的他,把彈琴當作是一種興趣、一種樂趣,反而不容易半途而廢。

 

    我主要講的是,我家老大也是走不太出去。勉強講,我也算是這方面的專家,因為這涉及到心理問題,在目前的心理學裡面,其實有滿多的學派,還有一種叫臨床心理學,它走的路線就是想要有些實證出來,經過這麼多年來大家的努力,也確實有一些實證出來,但有很多地方還是做不到。

 

    佛法的唯識學超越心理學很多,當然你想要了解唯識學,必須要有一些佛教的基本觀念,佛教的基本觀念就是「因緣果」的觀念,沒有因、緣、果的觀念就談不下去了。很多人把所有病痛都當作是「因果病」,理論上是沒錯,只是大部分人對「因緣果」了解不多。為什麼叫「因果病」?為什麼會有這個因、果呢?其實他不甚了解。

 

    像我兒子的情況,我是滿清楚他的因果關係,我們本身也了解,所謂因果的問題,基本上就是個現象,講簡單點,就是物質現象而已。假設你肯定佛教的理論,肯定的意思是說,你相信這樣的理論,那麼第一件要相信的就是,所有在這個地球世界、在這個宇宙活動的任何現象,都屬於物質現象;整個物質現象都是因、緣、果來的,種了「因」、結了「緣」,因此得到今天這個「果」。

 

    我今天本來想邀請大兒子來的,我跟他說:你也可以問問題;後來他拒絕了。像他的問題,我們就歸類是他以前種過這個因,結過這個緣,所以得到這樣的果。以我對大兒子的了解,他累世是修得滿好的修行人,但思想觀念並不正確。你沒有學過我們的法門,所以有些用詞可能不太了解,他就是「見地」的問題,也就是「思想觀念層次」的問題。

 

    一般人對於到底什麼叫做「修得好」,其實不太有概念。比如在座的人,我判斷很多都在修行,但是從哪裡看出來他修得好呢?一般人的判斷,通常都是以我們聽到的這個人很有名,就認為他修得好;但是佛教正確的說法不是這樣子。佛教講的修得好,就是你「解脫」了,沒有任何的煩惱痛苦才叫修得好;只要還有那麼一丁點的煩惱,一丁點的痛苦,都不叫修得好,不管你是誰,你是什麼大師也沒有用。我從不看這個人有沒有名氣,即使他沒沒無名,但是他每天過得逍遙自在,我認為這就叫修得好。我講「每天」,就是不能有忽然過得逍遙自在,忽然又不行了,要每分、每秒都是這樣,才叫做修得好。怎麼樣才能修得好?其中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要「看破現象」,能看破的原因是因為了解,不了解的話又怎麼能看得破呢?現象的特色只有一個,包括任何的人、事、時、地、物在內,就是它變化「無常」,而且以人的角度來講,你根本不曉得它什麼時候會變化。

 

    回憶你的一生,甚至只要回憶這個禮拜,或者回憶這一、兩天好了,你馬上就會了解到這一點。比方說,本來和你很要好的人,和你有說有笑的人,可能下一秒鐘臉就扳起來,就和你吵起架來了。我想只要是人,大概都遭遇過這樣的現象,包括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姊妹,甚至正在熱戀的情侶也都是如此,有時說翻臉就翻臉,翻臉比翻書還快!所有的人都這樣,沒有例外,甚至再好的朋友也是如此。

 

    讓我覺得要下功夫修行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生其實不太有意義,因為它變化「無常」。比如說,你的好朋友會忽然變成不是你的好朋友,你所培養的人會忽然背叛你等等。而那些會背叛你,會向你借錢不還的人,大概都是你非常、非常熟的人,不熟的人哪有機會背叛你呢?這只表達一個訊息,就是因、緣、果在展現。包括妳的兒子、我的兒子,我們在座所有人的兒子,都是如此,沒有例外。

 

    有些人種的因好、結的緣好,所以他得到了一個好兒子,從小到大都不需要操心。其實像我家老二、老么就不太需要操心;尤其是老么,一點都不需要操心,好像天生就是讀書的料,任何興趣都沒有,只有對讀書、看資料、研究有興趣。吃東西他雖然有點興趣,但是吃東西跟研究比起來,他覺得又不如研究,寧可在家研究、看資料。而老大就有一大堆的事情,雖然說一大堆,但跟妳的問題比起來還是小很多。其實像我家老大這種情形,假設能看得開,也不太需要煩惱、擔心;假設不能看透,那可能這一輩子就永遠這樣煩惱、擔心下去。妳要很清楚的了解,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種因、結緣,因此得到這個果,每一個人都是,不會因為他是妳的兒子就不是;即使是佛的兒子,也是他自己種因、結緣,而得來的果。

 

    佛陀有一個堂兄弟叫提婆達多,看過佛經故事的人都曉得他曾好幾次想要害死  佛陀。祂的德已經到達最高境界,都成佛了,怎麼還會有人要害祂? 佛陀很清楚這是自己累世與提婆達多之間所種的因、結的緣,而得到這個果,所以祂一點都沒有埋怨。有一次, 佛陀從兩座山中間走過,提婆達多從上面把石頭、大木頭推下來,其中有一根尖尖的木頭還穿過 佛陀的腳,祂的遭遇這麼慘,但那是祂種的因、結的緣,因此得到那個果,所以也沒什麼好懊惱的。

 

    但是這樣講,妳就能夠跳脫嗎?我想是不能,因為妳是每天要面對的。我非常清楚這樣的心情,因為我每天也要面對我大兒子。假設妳了解現象就是這個樣子,肯下一點點功夫,來了解這個現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再來能夠修學如何跳脫這個現象,不再被這些現象所限制,這樣就比較有機會跳脫出來。

 

    我講一句非常不客氣的話,即使我這樣講,妳也願意這樣做,但仍然很困難。困難的原因是因為末法時期眾生修行的心態,與一、兩千年前那些人的修行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末法時期眾生的修行,想要修到那樣的境界,非常、非常的困難。我這樣講,或許很無情,但實際情況就是這個樣子,我不能欺騙妳。

 

    我們是講真理的,是要讓妳了解真理的,了解這個真理以後,甚至還不需要到完全了解,只要能了解因緣果的道理,以後所有問題都能自己解決,別人是沒有辦法幫妳解決的。或許我們也可以幫妳處理一點點,但是與宮、殿、廟那種迷信,是完全不同的,甚至與心理學也完全是不一樣的。佛家理論說,一個人會變成什麼樣子,都是累世種因、結緣,都是自己得來的。嚴格講與父母親沒有什麼直接關係,但有間接關係,間接關係就是所謂「助緣」的部分。

 

    我真的深深地體會到,妳處在這樣一個非常、非常苦的困境。但是所有的人,不管他的困境再大,他的心再苦,他都有一個最大、最大的優點,那就是他所具有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他有「佛性」。佛法的最大特色就是告訴我們:任何一個眾生只要有「佛性」的存在,就一定可以成佛,因為佛性是成佛的性質。由於具備了這樣的性質,所以只要肯努力,就可以跳脫出來,就可以成佛。而妳的問題要到妳自己能夠跳脫出來,才能真正解決,否則就不能解決問題。

 

    就算這一世妳碰到了一位很好的醫生,他幫妳解決了這個問題;但這問題解決以後,還會不會有其他的問題出現呢?問題還是層出不窮啊。假設我們就讓他一切如妳的願好了,他變好了,他喜歡當男性了,然後他也結婚生子了,但搞不好妳又要替孫子煩惱了,問題永遠沒完沒了;即使這些問題都可以解決,那下輩子呢?除非妳不相信「因緣果」,如果妳相信「因緣果」的話,那下輩子還要再來當人啊,或許妳不再來當人,而是去當畜牲了,但不管是當人或是當畜牲,也都要面對這些事情,跑都跑不掉的!

 

    以前中國人講一句話,現在聽起來,這句話真的是滿有智慧,雖然還不是般若智慧,但也算是有智慧,那就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家家都有,沒有一家沒有,所以妳要善於唸這一本「難唸的經」才行。像我大兒子的情況,也是一本經,但我要唸得很好才行,這樣才不會有痛苦;如果還會痛苦的話,我不就陷入這個現象裡了嗎?我們用真理的角度來探討的話,這些現象都只是「妄相」,或者叫「假相」而已。

 

    假設有一天,妳忽然承認了這一點,妳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每天過日子,都是在過假的,每天都是這樣。大家互相來往都是在說假話,明明是假的,還弄得好像真的一樣,這一點妳不覺得很好笑嗎?有一句話說「戲如人生」;其實,不只是戲如人生,人生也如戲啊!但光是有這樣的理解,也還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佛家所講的解決是「永恆」的解決,而不是短暫這一生,或者幾年、幾個月的解決。想要永恆的解決,就要下很大、很大的功夫修行,我甚至判斷,即使妳遭遇到這麼大的困境,也還不見得可以下大功夫修行。

 

    我判斷在座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煩惱痛苦,但是他們的煩惱痛苦,恐怕都不如妳;即使這個樣子,要妳下大功夫修行,妳都還不見得能做得到。不是我小看妳,因為我弘法將近二十年了,看過太多煩惱痛苦很多的人,他們每一個都說要下大功夫,最後沒有一個人做到,一個都沒有。我不曉得妳是想要短暫的解決問題,還是永恆的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我建議所有的問題都要做「永恆」的解決,而不是短暫的解決。想永恆的解決,就要好好的下功夫修行,而且要下大決心修行。假設妳相信修行可以讓妳解決這些問題的話,那麼隨著妳修行層次的提昇,問題就能獲得解決。

 

    修行只有一件事情,其他沒有了,那就是任何人只要呈現出自己的佛性就叫修行;我們只要修兩個重點就可以呈現:第一個是「見地」,要不停的提昇「思想觀念」的層次;第二個是「定力」,要不停的加強意識的穩定性。當你具備了見地和定力,問題就可以獲得解決,我只能跟妳這樣報告。我們這裡有一些短暫安慰眾生的方法,我只能講這是「短暫」的方法,就是妳可以請「大自在淨水」回去讓他喝,或者是寫張祈福單,我們都願意幫妳祈福。

案例二,我的孩子不正常......

問:有不正常的小孩子總是要花比較多的心力來照護。有人說孩子是上天最好的禮物,有人說小孩是來討債的。我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做,還是送他去教養院比較好呢?

善性導師回答:

    我不能跟妳建議該把孩子送到教養院或療養院比較好,還是自己照顧比較好,我要答覆的是怎麼解決根源的問題。他們給妳的說法都是正確的,妳自己的想法也是正確的。在修行過程中,孩子是妳的障礙,但同時也是來成就妳的,這就是我們所講的「一念轉自業轉」,念頭轉得過來,業力就跟著轉過來;念頭轉不過來,業力就會跟著這樣下去。

 

    像這樣的小孩,這樣的眾生,在整個台灣以至整個世界、整個法界何其多啊!但這裡面都有不同的因緣存在。什麼因緣呢?我講一個讓妳可以比較高興或舒坦的因緣,就是有一種人,他只是應個劫才到人間的。什麼樣的人呢?比如羅漢,他甚至在母體裡面,待那麼一下子就走了,有時來幾年就走了,有時裝瘋賣傻過日子,像濟公就是所謂的「知覺羅漢」來轉世的,他一生裝瘋賣傻,這就是羅漢應劫的一種生活方式。

 

    所以我經常跟學員講,不可以小看任何人或任何眾生。有時妳覺得某人像是個不正常的人,但他很可能就是羅漢來轉世的;妳看他不正常,有可能他看妳才不正常呢。假設人可以正常的話,那麼在其一生,以至永恆,都不會有任何煩惱痛苦跟著他,那才真是正常。所以人或眾生的存在,大致分成兩種:一種是比較小的不正常,一種是比較大的不正常,如此而已。

 

    妳要解決這孩子的問題,我不騙妳,實際上比妳想像還要困難很多,妳必須有很大、很大的決心跟恆心、毅力才行。其實不只修行需要決心、恆心、毅力,世間法也是如此。世間法一個小小的成就,比如要當個內政部或財政部的某個科長,都要奮鬥很久,何況要解脫、要證道、要成佛。妳要好好思考應該要怎麼奮鬥,假設他是妳的障礙,對修行人而言,那不也很好嗎?因為修行有如逆水行舟,要有那麼大的信心,那麼大的決心,那麼大的用心,跟那麼堅定的恆心、毅力,才有辦法在這一生度過各種不同的難關,才能達到我們想要去的那個彼岸。而他這個障礙正可激發妳的信心、決心、用心與恆心,來成就妳的修行。否則,假設有一天有人願幫妳照顧這個孩子,或者假設妳已經把他送到教養院或療養院去,問題看似解決了,不再有修行障礙了,但妳有沒有辦法因此保證自己這一生一定可以成就呢?

 

    我不會小看妳或任何眾生,但末法時期的眾生有一個很大、很大的缺點,就是心力不堅固,以世間法的說法就叫做意志不堅定。妳在為這個小孩子傷腦筋的當下,可能會覺得那是妳修行過程中的石頭,總想把那個石頭搬開,但搬開以後呢?妳能修到什麼程度?我們很多學員都很有時間修行,可能是他不需要工作,或者家人在工作養他,或者他有很好的福報,身上什麼都沒有,就是有鈔票。這麼有閒又有錢的人,又能碰到佛乘大法,但他也不一定能成就啊,為什麼呢?因為心力總是不堅固。所以在妳要把石頭,把那個修行過程中的障礙拿掉之前,要先建立自己的「信心」,就是要建立對自己的佛性、自性的信心。信心要建立在佛性、自性上,而不是建立在這個肉體上。信心建立起來,接下來還要下很大、很大的「決心」,就是義無反顧、永無後悔這樣的決心。決心下了以後,接下來,要看「用心」夠不夠;用心以後,妳還要能夠持久;剛才所講的心力不堅固就是不能持久,沒有足夠的「恆心」、毅力。修行就是要具備這四個心──信心、決心、用心、恆心。這些道理自己一定要把它想清楚並予以實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每樣事情都用「我」做出發點,因此那個毛病就到「我」的身上。所以,這個「我」才是最大的問題點,假設這個不解決,你所種的每一個因,一定都是「有漏」的,還談什麼種「無漏」的因果呢?怎麼解決這個「我」的問題才是根本,這個問題解決了以後,我剛才所講的那些,還有我們善良的學員,才比較有機會跳脫親情等等的問題,否則就沒有辦法。

 

 


https://buddhayana.info/Article/Info/174
閱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