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性導師講述/編輯部整理
每個人的因緣都不一樣。在修行過程裡,當種的因愈好、結的緣愈好,隔陰之迷的解除就愈快;反之,隔陰之迷的解除就愈慢。菩薩跟凡夫的隔陰之迷不同點,就是菩薩在有生之年一定會覺醒,而凡夫要解除隔陰之迷很難,只能透過修行。
問:雖然我一直想修行,可是總覺得沒有因緣讓自己能夠下決心好好修行。為什麼會始終存著不解的隔陰之迷呢?
善性導師回答:
沒有那個因緣,就表示你種的因、結的緣不夠好。也就是說你的生活還不夠苦,還過得去,有時好像過不去,結果又過得去了。很多人都是這樣,在最煩惱痛苦的時候,好像又過得去;如果真的過不去的時候,會怎麼樣呢?很多人就會想到自殺。我也曾好幾次想這樣,但是要這樣的時候,又沒有真的做;既然沒有真的做,就只有突破因緣了。
為什麼我當年能下那麼大的決心?就是我體認到人生真是苦不堪言啊!不想再過那樣的日子了。尤其人愈年長就愈能體會,你們年輕人就不容易體會了,如果能體會就不得了,老早就下大決心了。人慢慢年長之後,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就是「得過且過」,反正能維持一個大約過得去的狀態就可以了。
儘管每個人的成熟度不一樣,但一般到了五、六十歲的時候,這種體驗就愈來愈深。他們當然也知道苦,但因為還過得去,所以馬馬虎虎過一過就算了。忽然,一下子已經走到了四大分離的邊緣,這時候就沒辦法了,該到三惡道、人道或天道的,就會到屬於他們的層次去。有些人雖然生活過得滿苦的,但是由於韌性太強,所以體會的那個苦,還不夠苦。
有時候想想,是不是向 祖師求一求,讓這些很苦的人更苦,讓他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讓這些人苦得不能再苦,苦到最後無路可走時,自然而然就會轉彎,就會往修行的路走。
隔陰之迷 往事知多少
問:「見地」是不是就是「慧」呢?如果修行者的定力夠的話,是不是「見地」就會延續到下一世去?
善性導師回答:
見地還不是「慧」,見地有很多層次,簡單講就是思想觀念的層次。到了高層次時,嚴格講「慧」不能稱為見地,應該稱為「般若」;因為它不是一般層次,見地的最高層次就是般若。
不僅菩薩有隔陰之迷,眾生更是有隔陰之迷!
我們學員多數歷劫累世已修到中級相似法身,但這一世已記不起來以前修過佛乘大法。這一世雖然記不起來,但還是有好處,就是這一世聽聞佛乘大法不會排斥,甚至會接受。有的很自然就相信,有的疑惑參半,在疑中有信、信中有疑,這些都是正常的。
如果前世沒有修佛乘大法,比如只修到小乘,那就不一定這樣了。你可以觀察他到佛堂來,或是與 祖師、 歷代祖師有因緣,或是與導師有因緣,甚至是與講師、助教、學員有因緣;如果不是具有這樣因緣的人,三兩下就走人了,因為因緣不深。
緣深緣淺 緣聚緣散
比如有一位行者,二十二歲時,經行七年走到深山,為了避免與人接觸。有一次走到一棵樹時很渴、很疲倦,因為眼睛沒有多看,只瞄到一棵樹,想蹲下來休息找水喝。結果樹下有一個人,他站起來並端了一杯水給行者喝,因此他與行者有杯水因緣。這一杯水對行者而言是恩,但並沒有其他的因緣;所以後來這一世他來到佛堂修學,行者就傳他一杯水的佛法。也就是說他的恩適合多少佛法,得到佛法他就走了。因緣有長、有短,我們很多學員也是來了就走,只有一點點的因緣。
見地要延續到下一世,是可以帶去,但是沒辦法完全記得,因為有隔陰之迷。菩薩和凡夫最大的不同是,菩薩的隔陰之迷在有生之年,總有一天會清醒。但也要看因緣,有可能到八十歲才清醒,也可能二十歲就清醒,每個人因緣不一樣。在修學過程中,幾乎都修得滿辛苦,只有 岡波巴大師修得很順,這就是菩薩。
透過「去習氣、修德大」 解除隔陰之迷
你們每個人的隔陰之迷也都不一樣,有些要很久,有些則很快。要快的話,「去習氣、修德大」這六個字就能解決你修行上所有問題。你可以回頭檢驗自己,假設認為自己滿用功,但是進步少,原因在哪裡?甚至認為自己滿發心,「我一個月才賺兩萬五,每個月布施那麼多錢,應該夠了吧!但是為什麼人家的布施、捐款都比我少,甚至沒有做義工,我還來做義工,為什麼還不行呢?」
很簡單,就是歷劫累世你累積的德比人家少。有些人甚至不用供養,不用捐錢,不用做義工,什麼都不要做也可以成就,這就表示他歷劫累世的德已經累積夠了。所以,「見地」能不能帶到下一世?是可以帶,但要看隔陰之迷什麼時候解除。
凡夫要解除隔陰之迷很難,所以要透過修行,除非歷劫累世種過很大的善因、結過很大的善緣。各位也曾種過大善因、結過大善緣,這一生才可以修學佛乘大法;又可以長期不退轉,這表示因緣滿深的,所以應該回頭去檢驗自己還有什麼不足之處。
假如你檢驗自己「習氣也去得差不多了,德也夠了」,那就不必再去習氣,不要再修德大了。接下來怎麼辦呢?看看自己有沒有證道?有沒有證本心?有沒有出般若?有沒有出法身?如果你習氣也去得差不多了,德也夠大了,為什麼還沒有證本心呢?那就表示習氣還沒有去掉,德還是不夠,這很容易自我檢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