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怎麼判斷眼前的事情該不該做?

善性導師講述/編輯部整理

若朋友邀約喝酒,該不該去?朋友越來越迷信,到底該不該勸?
如果不去或是勸了,而產生對立該怎麼辦呢?

問:常勸朋友不要去宮廟裡,這樣會不會與其對立呢?

善性導師回答:
任何一件事情該不該做,都要先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思考前提,再來考慮對立、和協的問題,進一步再談「自淨其意」。如果前提的問題不能解決,你又怎麼樣清淨自己的意識呢?譬如有人找你去賭博、喝酒,不去就對立、就不和協,那你要不要去呢?假設你思想觀念裡有這兩大前提,你就能夠作判斷。

去宮廟是鼓勵迷信,比喝小酒的惡還要大,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臺灣最大的問題就是迷信,宮廟越多,靈界就越入侵陽間,大家還在那裡不停溝通,希望得到它的幫助;如果沒有這些迷信問題的話,社會上對立的現象自然減少。唐朝及印度阿育王的孔雀王朝會強盛的原因,就是因為迷信問題少以及尊重佛教。

了解人性中的貪瞋癡慢疑 應對進退就會自在無礙

 

問:我們都知道儘量不要和別人產生對立;如果我們周遭親朋好友有些行為偏差的時候,我們是要當作沒看到,還是要如何應對呢?

善性導師回答:
這要看情況,就是「講得的,講;講不得的,不講。」當然,這對眾生來講很難,因為你拿捏不到那個分寸;分寸拿捏得不好,可能就會產生對立。那麼什麼時候該講呢?假設有人問你,你就可以講;不問你的話,那就算了,儘量保持這樣子。否則,你講的話讓他不高興,不高興就對立了。

事實上,人生歷練久了,就會比較清楚如何拿捏。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其實人很簡單,統計起來只有五種情緒,哪五種呢?貪、瞋、癡、慢、疑。所以,當你了解人性以後,人其實是很好應對的。

例如,胡雪巖有一次與人談判,抱了個金元寶去,這樣的談判怎麼會談不成呢?對方一看到金元寶,整個神情都變了。假設這次談判本來需要二十萬才能談成,但金元寶一擺上,可能十八萬就談成了,這就是人性。假設對方沒有貪,可能會有瞋;沒有瞋,可能會有癡;沒有癡,可能會有慢;沒有慢,可能會有疑,其中至少會有一樣。萬一都沒有呢?也許就證道、成佛了。

現在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但為什麼還是沒辦法做得好呢?因為都拿捏不到,老是依照自己的想法在做。假設你能夠了解眾生的貪、瞋、癡、慢、疑,那麼你的工作應該很順利,家庭應該很和諧,因為你都可以應對自如了。


https://buddhayana.info/Article/Info/2480
加入好友
閱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