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之間說什麼都沒關係?

善性導師講述/編輯部整理

生活中的我們,其實如此的愛抱怨!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員工與老闆、甚至對好友麻吉,每當事情超乎自己預期而沒有辦法控制時,很多人心中就開始了一連串的碎碎念。

 

心理學家認為,那是因為我們認為「抱怨」,可以讓自己不滿意的現象扭轉。我們想用「抱怨」來改變家人的想法,那甚至不是個建議,而是:「你們不對,必須要改!」

這,當然傷感情。

為何明知抱怨不好,卻又忍不住呢?每個人總覺得是對方虧欠自己,連最親的家人亦如此,而這看似難解的疑問,如果能以佛法來看待,一下就豁然開朗了!因為現象界的問題,不管任何事都是「因、緣、果」,種過什麼因,結過什麼緣,就得什麼果。真正了解現象的人,是不會抱怨的,因為他知道現象就是這個樣子。「為什麼他會針對我」,或「我對他這樣的言行,感到不高興」等等,都是因緣果的關係。

    每個人種因、結緣都是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根據自己的我執、法執在種、在結的。所以,你怎麼樣減少你的我執、法執呢?一則就是去習氣,再則就是怎麼樣增加福報,才能讓人生中障礙愈來愈少。

 

「緣」來如此  不是他不好

問:我只要和家人有對立的情況,就很容易生病。事後我也自己檢討了,但真的不是我的錯,遇到這樣的狀況,應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善性導師回答:

    一定是你的錯,不會不是你的錯,否則事情就不會臨到你的頭上,因、緣、果就是這麼簡單。舉個例子,你走在人行道上,突然有個摩托車來碰撞你,那是摩托車的錯嗎?摩托車為什麼不去碰撞別人,而是碰撞你呢?因為你種過這個因,結過這個緣,所以才說是你的錯。每件事情都是如此,沒有例外,否則因、緣、果就變成沒有意義了。

    所謂的檢討,是為什麼我以前要種這種惡因,結這種惡緣?為什麼會這樣呢?假設一個人對於因、緣、果了解得很透徹的話,煩惱就很少了;雖然還不能完全沒有煩惱,由於還有意識的關係,但只要你的思想觀念能到這樣的層次,煩惱自然減少。那是因為你自自然然就會自我檢討,而不需要我們先提出來說,你凡事要先檢討自己喔。

    所有現象都是因、緣、果的問題,只要是因、緣、果的問題,就一定要先檢討自己。「凡事先檢討自己」,就是從因、緣、果這個道理來的。總之,無論發生任何對我們不好的事情,以世間法來講才會說不好,那都因為我們種的因、結的緣才存在的,這是沒有推托的,推托對你反而不利,只能檢討自己,把這個惡因、惡緣去掉就好。

 

問:我對兒子的ㄧ些壞習慣總是很在意,看不破怎麼辦呢?

善性導師回答:

    大部分的人都看不破。看不破,看起來似乎是修行障礙的開頭,但最主要的關鍵還是要「去習氣、修德大」,做到了才有可能看破。要你修德大,你或許會想到:這可能要布施要花很多錢喔!我跟你講,你不花一毛錢也可以做到,那就是去習氣。下決心去習氣,每天盯著自己去習氣,盯著你每天長包,盯到你沒有習氣為止。這就要下很大的決心,不花一毛錢也可以,不捐錢,不做義工,「德」我都不做,就專門去習氣,這個德最大。

    那該怎麼去習氣呢?要從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食衣住行育樂當中,去覺察自己的執著在哪裡,從這些地方來下功夫會更快。比如說吃東西,應該不是挑自己最愛吃的來吃,而是挑最不喜歡的,藉此來破執著。一個真正懂得提昇自己的人,可以找到很多方式來破自己的執著,假設每天能藉由各種不同的方式來修正的話,那麼進步就會很快。

 

情緒  總在愚昧中成長

問:我對先生的散漫實在已經忍無可忍了,不光是相處,他連工作上也是這種心態,該怎麼讓他有所改變呢?

善性導師回答:

    學佛的人第一關就是要「看破現象」,這一關不破,後面就難破。上課時跟各位報告過,學佛以後我曾經對家人,特別是我內人道歉,就是要解決因緣果的問題。雖然現象對於解脫而言並不重要,但是活在現象中,現象時時刻刻影響到我們,如影隨形啊,因此現象問題怎麼可以不解決呢?

    想妳先生的情況是什麼呢?也是現象啊!各位學佛這麼久了,要能抓到重點,就是「我怎麼樣去了解現象?」假設重點抓到,世間法的問題起碼有百分之七、八十都可以解決,煩惱痛苦就可以降到很低,貪、瞋、癡、慢、疑也就不容易起來。

    各位經過修行以後,很明顯可以看到貪念減少很多,但不表示永遠沒有貪念,只是貪念的起伏沒有以前那麼大。我觀察到學員有一項不容易克服、進步有限的,就是瞋念。瞋念為什麼會起來?就是對現象還有貪念或是認知不清,對因緣果這些變動還沒有形成觀念,也就是觀念只停留在表面意識而已。如果觀念能進入到潛意識、深層意識、最深層意識,你就不會起瞋念。所有的現象認知,最後都是從最深層意識出來,所以要讓觀念深入到最深層意識。《心經》講「行深般若般羅蜜多時」,觀念要到最深層意識才能夠跟般若相應,相應以後才能到解脫的彼岸。

    當現象影響你越少時,定力就可以培養出來,定力是隨著你對現象的了解,而不被現象誘惑、影響。所謂定力,並不是講打坐時坐得很好,可以坐兩個小時或四個小時。真正能看出你的定力,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每個人對於發脾氣的「點」,拿捏都不同,當你能跳脫出來看別人為什麼發脾氣時,其實會發現滿好笑的。大部分人看別人很清楚,看自己反而不清楚,看不清楚就叫愚昧,而情緒──貪、瞋、癡、慢、疑,總在愚昧中成長。

    所以修行要下很大的功夫,要認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除非歷劫累世累積的福報很大,這一世的修行障礙才會比較少。

 


https://buddhayana.info/Article/Info/255
加入好友
閱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