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學佛多年,每日誦經念佛,
卻發現內心依然充滿煩惱。
問題可能出在,
我們從未真正理解學佛的根本目的。
本篇將探討佛法的核心精神,
以及如何檢驗修行是否走在正確道路上。
一、被遺忘的根本問題
現代社會中,學佛的人越來越多。
有人晨起誦《地藏經》,黃昏持《金剛經》,隨時默背《心經》。
這樣的虔誠令人敬佩,
但也值得我們靜下心來思考:
多年學佛以來,我們的生命真的改變了嗎?
若靜下心來問問自己:
「這些年來,我究竟從佛法中得到了什麼?」,恐怕不少人會發現,
縱然日日誦經、禮佛、持咒,
卻仍說不清楚什麼是「佛」,
什麼是「佛法」,
甚至不太明白「應當如何修行」。
這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夠用功,
而是從一開始,可能就沒有弄清楚:
學佛究竟是為了什麼?
佛法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二、佛法的唯一目的:究竟解脫 解除煩惱痛苦
佛法只有一個目的,
那就是引導我們透過修學與薰習,
最終可以「解脫」。
簡而言之,
就是澈底解除我們所有的煩惱與痛苦。
這正是佛陀的偉大之處。
因此,每位修學者都應自問:
您是否真正從中獲得了這樣的好處?
真正減少了煩惱痛苦?
三、學佛的格局:為眾生而非個人利益
嚴格來說,學佛修行不應僅為個人好處。
學佛修行的最大特色,
就是要有「一切為眾生」的心,
發願以眾生的利益為念。
也就是說要在修行過程中,
無時無刻惦念著,到底要怎麼做,
眾生跟我才會有一天,
都能夠真正解除所有煩惱痛苦?
這道理如果未能理解,
那麼修行便無法獲得真正的進步。
佛的本懷,包括 釋迦牟尼佛、 阿彌陀佛,
以及佛乘宗所尊崇的 大自在王佛,
都是真心期待,並希望眾生,
能夠澈底解除煩惱與痛苦。
如果我們學佛沒有朝這個方向前進,
那就是走錯了路。
四、檢驗修行成效的三面明鏡
這三個標準將澈底檢視您的修行成效
無論修習何種法門,
在我們尚未成就或解脫,
仍是凡夫眾生時,
有三項重要的指標,
可以檢視修行是否走在正確的路上:
● 身心是否更健康?
● 家庭與人際關係是否更和諧?
● 工作與事業發展是否更順利?
如果這些方面沒有改善,
則很可能是修行走錯了路、
用錯了心也用錯了功。
這三個標準看似平凡,
卻是判斷修行,
是否走在正道上的最好指標。
因為真正的佛法,
必然會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它的力量。
五、正法弘傳:太平盛世的歷史見證
歷史為我們提供了明證:
當正法弘傳時,社會必然繁榮和諧。
唐朝:佛教最興盛的時代,社會一片太平。
雖然有唐武宗滅佛的事件,但瑕不掩瑜,
唐朝仍然是佛教最美好的時代。
玄奘大師自印度取經歸來後,
真正的佛教正法更是廣為弘傳、深入人心。
阿育王時代: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原來是不信佛的外道,
但開始信佛學佛修行後,
發現佛教的教義,及修行方法,
才是真正可以讓眾生解脫、證道、
成佛的方法。
因此極力推動,
讓孔雀王朝成為印度最繁榮的太平景象。
這說明了正法弘傳的時空背景下,
眾生是幸福的,社會是沒有對立的。
反之,當我們看到社會充滿爭執和衝突時,
正是我們更應在佛法上深入修學、
並努力弘揚正法的時刻。
六、《心經》為何名為「心經」?
《般若心經》雖然僅有 260 字,
卻深奧無比,是《大般若經》中的一部小經,卻直接點出了佛法修學的關鍵核心。
《般若心經》之所以被命名為「心經」,
是因為:佛陀旨在幫助我們解決這顆經常用錯的心。
我們每天不停使用的「意識心」,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功能強大、好用,
但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的煩惱與痛苦。
這顆意識心充滿著各種差別與分別的想法,
而我們所有的罣礙、煩惱與痛苦,
都來自於對它的執著與誤用。
其實,我們的心就像一把雙刃劍,
用得好可以帶來智慧與安樂,
用得不好則容易製造煩惱與痛苦。
問題在於,大多數人從未學過,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心,
就像拿到一部精密儀器卻沒有說明書,
往往操作不當、使用不良,
越用越糟糕,煩惱也隨之而生。
因此,《心經》的精髓與佛法修行的目的,
就在於解決這個「意識心」的問題。
當意識心的問題能夠被解決時,
我們便能跳脫其束縛,
進入「本心、真心」的階段,
從此解除一切煩惱與痛苦。
換句話說,這部經典的核心,
正是指向如何「用對這顆心」的智慧,
指導眾生轉化凡夫的意識心,
達到究竟解脫、澈底解除煩惱痛苦的境界。
七、真正的修行,從哪裡開始?
許多人以為修行是高深玄妙的事,
實際上,真正的修行是從最平實的地方開始:覺察自己、修正自己。
當我們能夠誠實面對自身的缺失,
勇於改正習氣與錯誤,
生命便會慢慢轉變。
這並非空泛理論,
而是每個人都能在日常中親身體驗的真實。
下篇預告:從「觀自在」到般若智慧——心經的修行次第
建立了正確的修行認知後,
我們將深入探討《心經》的核心內容。
●「觀自在菩薩」究竟指什麼?
● 為什麼說它是整部《心經》的總持總綱?
● 它如何指引我們從凡夫走向菩薩?
我們將學習「觀」的三個層次:
覺察、覺心、覺性,
了解如何透過「擒賊擒王」的方法解決意識心問題,以及提昇思想觀念的實際方法。
這些都是進入般若智慧之前,
必須掌握的基礎修行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