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前一篇文章中,
我們了解了佛法的核心在於解除煩惱與痛苦,以及學佛應當以利益眾生為心念,
並提出了檢視修行成效的三大指標。
本篇將聚焦於《心經》首句,
「觀自在菩薩」中的核心字眼——「觀」,
及其所包含的三個層次:
覺察、覺心與覺性,
並揭示如何透過修正行為及語言,
逐步提昇思想觀念,
從凡夫的「意識心」轉化為「本心、真心」,從而開發生命無限潛能,邁向真正的解脫自在。
一、「觀自在菩薩」:從凡夫到菩薩的三個階段
《般若心經》開篇所提的「觀自在菩薩」,
並非單指特定的某位菩薩,
而是闡述所有凡夫眾生透過佛法修學,
最終得以解除煩惱與痛苦、開啟生命潛能,
並成為真正菩薩的完整過程。
這個過程就像一顆種子,
逐漸成長為參天大樹一樣,
需要經歷不同的階段和轉化。
這個轉化過程包含三個重要層次,
每個層次都有其特定的修行重點和達成目標。
理解這三個層次,
就像獲得了一份修行攻略,
讓我們知道自己目前在什麼位置,
下一步要往哪裡努力。
二、「觀」與「照」:不同的修行層次
《心經》中「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與
「照見五蘊皆空」這兩句話,
雖然常被合併稱為「觀照」,
但「觀」與「照」,
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不可相提並論。
若不在「觀」的方面下足夠的功夫,
便無法達到「照」的境界。
因此,「觀」是修行的起點與基石。
三、「觀」的三個修行層次
第一層次:覺察
培養敏銳的覺察力,
這是「觀」的第一個意義,
也是修行的第一關。
在學佛過程中,
我們要隨時隨地覺察自己的行為、
語言和思想觀念中不妥、不對的地方。
覺察是改往修來的開始,
所以覺察之後必須修正錯誤。
一個真正的修行者,
必須善於且勇於修正自己的過失。
這就像醫生診斷出病因後,
還要開始治療疾病一樣。
第二層次:覺心
當我們通過了覺察這一關,
就能逐步進入「觀」的第二個層次——覺心。
這個階段修行的重點,
是要解決「意識心」的問題。
我們每天所使用的這個腦筋、這顆心,
便是所謂的「意識心」。
我們所有的煩惱與痛苦,
皆源自於這顆不停運作、
充滿分別與執著的意識心。
意識心看似靈巧好用,
表面上能應付世間種種事務,
其實卻夾雜著無數差別、分別的念頭,
帶來無盡的煩惱與痛苦。
若不解決這顆意識心的問題,
修行就會不斷在進進退退之間徘徊,
始終無法跨步向前,
超越生死苦海,到達解脫彼岸。
唯有澈底解開意識心的枷鎖,
才能進入「本心、真心」的階段,
開啟清淨無礙的智慧,
遠離一切煩惱與執著。
第三層次:覺性
「觀」的第三個層次是覺性,
這是最高層次,覺性即是「佛性」、
「法性」、「自性」的顯現。
這正是生命的本質、
源頭與最大力量的來源。
佛陀告訴我們,每一位眾生皆有佛性。
當透過修學實證,並展現佛性時,
便會發現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的永恆存在。
而「觀自在菩薩」的「自在」,
正是指一個凡夫眾生經過覺察、覺心、
覺性這三個階段的修學,
最終得以「自在」,成為一個沒有任何煩惱、痛苦的真正菩薩。所謂「菩薩」,
即「菩提薩埵」,意指「覺悟的有情眾生」。
四、思想觀念的提昇與實踐之道
探索從凡夫思想觀念,
轉化為佛菩薩的境界
學佛的核心:學習佛的思想觀念
學佛的核心是什麼?
是學習佛的思想觀念。
我們之所以有煩惱痛苦,
就是因為我們是凡夫的思想觀念,
如果不能跳脫出來,
提昇到菩薩、佛的境界,
就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
然而,思想觀念的提昇本就不易。
佛陀深知眾生難以直接改變思想,
因此教導我們從修正行為及語言開始。
從改變行為和說話方式,
反過來幫助我們修正錯誤的思想觀念。
這並非抽象理論,
而是可親身體驗的真實過程。
實踐的力量:22年般若時的啟示
歷經二十二年,佛陀不厭其煩地講述
《大般若經》和《般若心經》,
這段「般若時」的漫長過程,
見證了祂對眾生的深切慈悲和無盡耐心。
有誰能夠如此堅持,用二十二年的光陰,
來傳授那些艱澀難懂的智慧?
正是考量到般若法門的深奧,
一般眾生不易理解接受,
佛陀也引導我們從最基本的「行為」
與「語言」著手,逐步改變觀念,提昇見地。
五、修行的實際經驗分享
修行的關鍵:誠信與決心
關鍵在於誠信與決心:言出必行,信守承諾。
當我們有誠信且下決心修正自己,
人生就會逐漸出現明顯轉變,
內心也會變得更加明朗與自在,
原本晦暗的前路忽然明亮起來,
嶄新的人生就此展開。
下篇預告:般若智慧的開展與實證——從「行深」到「照見五蘊皆空」
掌握了「觀自在菩薩」的修行密碼後,
我們將進入更深層的智慧開展階段。
什麼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真實意義?
般若智慧與世間知識有什麼根本差別?
如何從「觀」躍升到「照」的境界?
我們將探討般若智慧的超越性,
以及如何透過實修達到,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解脫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