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一篇我們深入探討了「觀自在菩薩」中,
「觀」的智慧,從覺察到覺心、
覺性的層次躍遷。
本篇將進入《般若心經》的核心 ——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闡釋修行的深度與般若智慧的無上境界,
並揭示如何透過這份智慧「照見五蘊皆空」,從根本上解決煩惱的根源,達成真正的解脫。
一、「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修行的深度與廣度
讓我們了解般若智慧的殊勝之處,
以及它與世間知識的根本差異
《心經》第二句,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中的「行深」,
意味著需要下極大的功夫、極深的努力。
這不僅僅是表面外在的改變,
而是要深入地修正我們的思想觀念、
行為和語言,澈底剷除那些根深蒂固、
積重難返的習氣。
唯有如此,
才能進入「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
到達解脫的彼岸,獲得真正的無上智慧。
二、般若智慧:超越世間知識的無上境界
「般若智慧」被譯為「無上的智慧」
或「無限的智慧」,
它與我們日常的學問、
知識與經驗有著天壤之別。
世間的知識經驗是有限且粗淺的,
即使是最偉大的科學家,
對整個宇宙的了解也可能不到5%。
比喻來說,若將世間知識與般若智慧相比,
就如同「螢火比日月」、「井水較江河」,
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因為世俗知識雖能解決部分表層問題,
卻無法究竟解除我們內心的煩惱與痛苦。
而當修行進入覺性的階段,
般若智慧便會自然展現,
這才是真正解脫自在、解除煩惱的關鍵所在。
而我們也才能真正體悟,
到世智辯聰的侷限,
傲慢心也會隨之消融,轉而生起謙敬之心。
三、「照見五蘊皆空」:般若啟用,洞察五蘊本質
從「觀」到「照」的修行歷程
深入理解從「觀」到「照」的修行歷程,
以及五蘊皆空的究竟境界。
注意《心經》的用詞:
先說「觀」,後說「照」。
這說明「觀」與「照」是不同層次:
「觀」:屬於修行過程,需要用功努力
「照」:屬於智慧展現,是般若的自然作用
沒有般若智慧的生起,
根本達不到「照見」的境界。
有了般若,才能真正達到,
「照見五蘊皆空」的境界。
這裡的「照」,並非單純的觀察,
而是以般若智慧來照見。
當般若生起,所啟用的,
已不再是充滿分別執著的意識心,
而是清淨的本心。
此時,我們才能洞察,
「五蘊」的本質皆是空。
這裡提到的「空」,不是指空無一物,
而是深刻理解五蘊的本質,
其實是虛幻不真實的。
就好比我們看電影時,
雖然知道螢幕上的畫面都是假的,
但還是會跟著劇情哭哭笑笑。
不同的是,覺悟的人時刻保持清醒的覺知,
深知所有現象都如夢如幻,
所以不會被外境牽著鼻子走;
而一般人卻把虛假當真實,
將幻象視為實有,
因此隨著環境變化而起伏不定,
煩惱連連,在生死輪迴中不斷受苦。
解除煩惱的關鍵:擒賊擒王——解決意識心問題
讓我們深入了解,
為什麼解決意識心問題,
是一切修行的關鍵所在。
五蘊(色、受、想、行、識)從何而來?
它們來自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真正的關鍵在於「意」——
也就是我們的「意識心」。
修學佛法要「擒賊擒王」,
而這個「賊王」正是意識心。
凡夫之所以煩惱無盡、生死流轉,
皆因被意識心的妄念與執著所困。
若不懂得解決意識心的問題,
修行便會進退不定,難以到達解脫的彼岸。
一旦透過般若智慧,破除意識心的執著,
照見五蘊皆空,就能超脫煩惱束縛,
從此度脫一切苦厄。
四、佛法貴在實踐力行
了解為什麼實踐力行是佛法修學的根本,
以及如何將經文義理融入日常生活。
《心經》第一段: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就是整部《心經》的總持與總綱,
同時也是全經最重要的核心精要。
尤其是首句「觀自在菩薩」,
更是全經的總持總綱之所在。
若不能真正弄清這一句所蘊含的義理,
並依此下功夫,
修正自己的思想觀念、言行舉止,
即使每天努力不懈誦經念佛,
一生不輟,也難以達到真正的修行目標
——解脫、證道、成佛。
佛法之可貴,不在於形式誦持,
而在於實踐力行。
唯有將經文義理融入日常,
觀照自身煩惱習氣,
調伏意識心,
方能契入《心經》所說「觀自在」之境,
真正解脫苦厄。
五、般若智慧的殊勝功德
般若智慧,
是解決我們所有煩惱痛苦的關鍵。
有了般若,才能到彼岸去,
才能真正獲得解脫。
「般若智慧」與「意識心」有著巨大的差別:
●「意識心」:充滿各種差別、
分別的想法,是煩惱的根源。
●「般若智慧」:使用本心、真心,
沒有分別對立的問題。
當般若智慧完全開展時,
就能進入下一階段的聖境界,
體驗到空性智慧的究竟妙用。
下篇預告:空性智慧與聖者境界——心經六段的完整道路
當般若智慧充分開展後,
我們將進入《心經》最深奧的聖者境界。
從第二段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初地菩薩境界,
到第三段的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八地菩薩境界,
再到第四段的
「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究竟涅槃」。
我們將完整解讀心經六段的修行道路,
最終明白三世諸佛都是依「般若波羅蜜多」,而得究竟解脫的甚深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