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的坐禪與佛乘宗的靜禪「坐斷乾坤」,心法是一樣的。佛乘宗「坐斷乾坤」的心法是「心內無念,心外無境」,對於眼、耳、鼻、舌、身、意所觸及到的,不起絲毫的念頭,即是「坐」。禪宗從惠能開始是以《金剛經》為主,《金剛經》的要旨就是「不住」。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面對外在的一切善惡境界時,只要念頭一起來,就讓它過去,不去追隨它,久而久之,念頭自然就起不來。這必須透過「心內無念,心外無境」的訓練,才有可能達到禪的境界,才能見到不動的本性。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
修禪定之時,本不能著心,也不能著淨,更不是不能動;真正不動指的是意識不動,也就是 緣道祖師所說的腦神經不動。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這已表示不是身體不能動,而是指意識不動。
第六意識與第七意識是同時運作的;而第八意識是種子,本來具足所有,包含無記、染污、清淨;染污則包含善、惡,只要著了意識即是染污;第八意識是配合第六意識與第七意識在運作,所以要把染污去掉後才能清淨。
〈佛乘宗〉的宗風「嚴謹自持,身心清淨」,身心清淨指的是第八意識的清淨功能。既知第六意識是虛幻不實的,就不要「著」在上面,想要「不著」是要下功夫的!「淨」是指真如,自性、佛性本來清淨,只因眾生起了意識作用,才造成自性、佛性的功能無法顯現。
『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
只要把妄想、執著去除掉,清淨的本性自然顯現。淨、妄即是兩邊、即是對立。「起心」即是第六、第七意識起了作用,當然就對立,也就是著了兩邊。所以,無論是妄、是淨,只要起了意識作用即是「著」,著淨與著妄皆是錯誤的!在見解上著淨或著妄的人,就是因為起了意識作用而覆蓋了本性,原想要得到清淨,反而被淨相所束縛了。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修定,修不動,是指意識不動。所謂「唯心識定」,識定即是意識不動,意識不動才是定。當見別人之是非善惡好壞時,能意識不動,即是自性不動的開始。
『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迷人是指凡夫,眾生修定時,身雖能不動,但一開口便喜歡說他人的是非長短好惡,這就是與道相違背了,這是因為意識心在作祟。道是不動如山的,著心、著淨即是起了意識作用,這樣要見道是很困難的!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禪宗的坐禪與佛乘宗的靜禪「坐斷乾坤」,心法是一樣的。佛乘宗「坐斷乾坤」的心法是「心內無念,心外無境」,對於眼、耳、鼻、舌、身、意所觸及到的,不起絲毫的念頭,即是「坐」。禪宗從惠能開始是以《金剛經》為主,《金剛經》的要旨就是「不住」。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是面對外在的一切善惡境界時,只要念頭一起來,就讓它過去,不去追隨它,久而久之,念頭自然就起不來。這必須透過「心內無念,心外無境」的訓練,才有可能達到禪的境界,才能見到不動的本性。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所有外在的相,都不著,即是「禪」;心念完全不起,即是「定」。當眼、耳、鼻、舌、身、意觸及到外界的萬相萬物時,起了念即是著相,內心即亂,就無「定」可言;若能不受外境所影響,心就不亂,心不亂即是定,也就是意識不動。眾生的本性本來清淨,本來就有極高的定力,只因無明一起,起了意識作用,在遇到境時內心就亂了。境相有外境與內境,若見外境或內境時,心都能不亂,不被影響,這才是真定。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此為佛法重點之所在,如能將其深入自己的潛意識、深層意識,甚至最深層意識裡,當有一天水到渠成之時,自然就能與自性相應。「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即是心地法門的「反聞聞自性」。當證到真心、本心時,清淨的本性自然展現出來,真心、本心自然運作,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所以,修行要趕快證入真心、本心,當證入真心、本心以後,就等著成佛,可以不用修了!因為真心、本心自然就在修,故佛言「無修、無學、無證」。真心、本心出來之後,般若、法身自然延伸,自然擴大,從一個初地菩薩開始,自然隨著因緣而延伸到二地、三地,一直到等覺菩薩、佛的境界。當證到真心、本心之後,就能不受萬法的束縛,不受任何現象的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