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德功德大不同 福慧雙修圓人生

善性導師講述/編輯部整理

「德」包括福德與功德,一般人經常把功德與福德混為一談,以為布施捐款、做善事就是在做功德,其實二者大不相同。

從「心」來區分,當你起的是意識心,那就是福德;你不起心動念,慢慢就進入功德的領域。也就是說,功德是從「內證自性」而獲得,並非布施、做善事可以獲得。兩者同時下功夫,即所謂的福慧雙修,才有機會「解脫」,終臻福慧圓滿,也就是佛的境界。

 

問:如果要突破因緣,超越生命的格局,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善性導師回答:
必須具備兩種德 : 一是福德(外德),一是功德(內德)。我們應該先把福德與功德的不同,做一個說明;因為台灣的佛教界,經常把兩者弄得含混不清。比如一般人稱許多做善事的團體叫「功德會」等等,使得眾生把福德誤解為功德,這是不可以的。

所謂福德,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德,重點在「捨」。功德,是「自求內證」之德,自求內證是要先從「自淨其意」開始向內修的,如此才能逐步獲得成就。當德的層次不斷提昇,達到無限寬廣的境界時,就成為「一合相」之德,也被稱做是普度眾生最高層次的「德大」了。

功德一辭,在傳統佛教界,稱之為慧,即智慧之意,為的就是要眾生一邊修福德,一邊修智慧,進而達到福慧圓滿的至高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意識清靜,才有功德

問:福德與功德要如何區分?如果本身能清淨一點,所做之事是不是就是功德呢?

善性導師回答:
其實滿好分的。比如你從現在開始,連續三個月都沒有任何煩惱痛苦,那就有功德了。清淨牽扯到意識的問題,你可能連三分鐘都沒有辦法讓自己的意識清淨,因為每個人每一天都有煩惱痛苦,只是有些很小,你覺察不到;有些大的、中的煩惱,就比較容易察覺到。那些念頭會不停的累積,所以小煩惱累積,變成中煩惱;中煩惱累積,變成大煩惱,每個意識、每個意識彼此間都互相關聯,就卡在一起了。

 

功德就在「自性」中

問:我的認知裡功德是可以澤被眾生的。比如說,因為我個人的清淨,然後可以改變周圍的磁場也清淨,或是跟身邊的人分享清淨,這樣是功德嗎?

善性導師回答:
功德一定要到你沒有煩惱痛苦以後才體會得到,真正體悟到所有人、所有眾生都沒有煩惱痛苦,要到那種程度才有功德;只要覺得還有哪一個人有煩惱痛苦,那就沒有功德。

所謂「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就是你住在第一義(體),意識沒有任何動搖,但卻能覺知現象的每一件事情,要到這個程度才有功德。

你現在所講的澤被眾生,那只不過是針對差別相,那個德很小。假設你把財產全部拿出來,幫助幾個人、幾十個人,或是幫助許許多多沒有營養午餐的兒童,那當然是件好事情,但那有什麼功德可言?    

功德是在「自性」中。也就是說,你證到自性才有功德,沒有證到自性就沒有功德。證到自性,才是眞正的澤被眾生;沒有證到自性,嚴格講都不能叫澤被眾生。你只是在眾生裡面種一點點福德因緣而已,那是世間法,不是出世法,跟解脫沒有太大關係。

大家對此體會還不深,因爲體會不深,所以就沒辦法下大功夫。對於功德、福德悟得很有限,悟了半天,以爲悟了很多,結果還是在福德範圍裡打轉。

 


https://buddhayana.info/Article/Info/2452
加入好友
閱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