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材自法爾學員的修行心得分享。他從知識分子的角度,闡述修行並非苦差事,而是充滿趣味的探索之旅。希望這篇融合哲學思辨與實修體驗的分享,能為追求智慧的您帶來全新視角。
引言
我們常聽人說,
修行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沒有堅苦卓絕的歷程,
是絕對無法達成目標的。
但我接觸本門的實修課程之後,
發現太多值得玩味的東西吸引我們去追求。
這些引人入勝的內涵,
會讓人不覺得修行是件苦差事;
倘若修行真那麼痛苦,
我們何必自找苦吃?
因為目的是為了「常、樂、我、淨」,
遠離煩惱痛苦,如果適得其反,
豈非庸人自擾?
故我有一點體會是,樂之者才易精進,
不自在、不歡喜就容易退轉,
真正能體會到修行樂趣的人,
想必再也不願回頭。
重新檢視人生的樂趣
習性與價值的挑戰
話雖然這麼說,但仔細思索,
習性、習氣以及十丈紅塵所帶來的
短暫刺激,人情世故、名韁利鎖,
甚至古聖先賢賦予、浸潤的價值信念,
都成為心思外逐或執著的來源。
在進入佛乘宗之後,這些都面臨了挑戰。
過去認為對的、有樂趣的事物,
如今全面重新檢討。
有漏與無漏的分別
在思考的過程中,
會發現從前所認為有趣的事,
如以修行的角度來看,
都是有漏而不如法的;
再往深處想,
那些東西不正是業力肇生、
緣起不滅的因由嗎?
既然如此,
我們為何不去找到那個只樂不苦、
遠離顛倒夢想的途徑呢?
如果一件有趣的事或者習慣做的事,
將帶給我們另一件煩惱或許多煩惱的話,
那還真的不如不做。
佛法提供的出路
但用這標準來檢驗,
好像世間並無能做或可做之事,
幸而佛法提供了另一道出口,
可以在不即不離之間成就非凡;
可以在假修真的進程中饒具興味。
茲以一得之愚表敘如後:
其一、廣大性:跳脫狹隘的樂趣
凡是狹隘的,
侷限的思想行為都有顧此失彼,
捉襟見肘的流弊,若有什麼趣味,
那也是因為未觀照全局所自以為是的結果。
坐井觀天、見仁見智或獨沽一味固然有趣,
但打開門外則處處窒礙難行,
趣味就變成了無趣和災難。
十大一如的圓融
「佛乘大法」可以面對一切學問來解惑,
上自天文下至地理;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遨遊其中可謂樂趣無窮。
近來常思索印證一些昔日未能解惑的問題,
似乎亦逐漸明朗起來。
遙想當年,哲學家包辦了一切學問,
舉凡宇宙論、認識論、人生論無所不論,
隨著時代演化,
這些學問一一交棒給了天文學、物理學;
交給了心理學、邏輯學、數學;
交給了醫學、人類學......,
百家往而不返,道術之裂莫此為甚。
在貌似繁華的背後,
其實隱藏了隔閡阻塞之苦。
而佛乘宗「十大一如」要旨,
匯通萬有算無遺策,果然讓人茅塞頓開。
故不論在理的詮釋上,還是實踐法門上,
皆圓融具備。
其二、深邃性:超越競爭的修行
凡事淺嚐則止是非常無聊之舉,
久之易生厭煩心。
一般人對於事物產生興趣,
多起於好奇和競爭,
而學習的興致與持續亦仰賴於此。
三種競爭人格的超越
心理學常將人類的競爭人格特質分為三類:
- 個人與個人競爭型:
容易與人計較,動力雖強但後遺症太多
- 團體與團體競爭型:
有領導能力易成為豪傑之士,
但也會成為梟雄
- 自我競爭型:
自我期許高,危害性低,
修行者泰半屬此
自淨其意的深度
不過,佛法深度豈僅於此,有諍說生死,
與人互爭長短或者呼風喚雨固不足取,
但目標若不夠深邃、清晰和遠大,
則挑剔自己終究也是徒勞無功之舉。
本門特別強調的「自淨其意」,
是融相入性之後始具大有、妙有;
一切功德基於自淨,否則無有功德。
如此精彩有趣的修行目標,
絕對值得玩味深究。
其三、具體客觀性:內在的嚴格實驗
宗教、哲學之所以被認為不夠客觀,
往往是因相對於科學而言。
科學雖亦以假設出發,
但要拿出具體的證據,
並且能不斷複製出相同結論。
以人為實驗主體
但宗教上作為證據的實驗工具,
卻不是燒杯或試管,
它的實驗主體是「人」,
對象也偏偏只是「人」。
如此將實驗的主體與對象、工具與目的,
皆放在一個主體身上的實驗,
客觀性當會啟人疑竇。
此外,人因各具因緣,條件無法統一,
所以實驗的流程與方法也無法齊一。
而結果也因為驗證缺乏一致的方法論,
故眾說紛云、莫衷一是。
修行的嚴格驗證
唯在聽聞 導師說法後逐漸發現,
其實修行是在進行著內在的嚴格實驗,
每一階段的成果都絕無倖致,
並且這種體驗式的實驗成果,
也必然會呈現在行為表現上。
遇到障礙能否過關是硬碰硬的檢驗,
它甚至比科學實驗還更無例外。
如果科學是門有趣的領域,
是因為它永遠追求真理;
那麼佛學所體證的「實相」,
和科學探討的「實相」豈不殊途同歸?!
其四、新鮮性:每一剎那的發現
重複而無表面上看,每日磕頭如搗蒜,
念佛若掐豆,靜似呆偶,
言必合旨,實在乏味已極。
不斷變化的內在風景
然而按照修行的進度無時無刻精進之下,
其實每一剎那,
都有可能觀照到自身的新奇變化。
前一時尚在煩惱的事,如今已無罣礙;
上星期還在擔心的事,現在卻能輕鬆應對,
在不斷捨離的過程中,牽掛恐懼漸漸少了。
內法界的森羅萬象
從前老是觀察別人、批判他人的習氣,
轉而不時照應自身,
並發覺內法界的森羅萬象不亞於外法界,
要新奇探索的話,何必心外求法!
真可謂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發現之旅。
其五、細膩性:無所不在的修行
跟著 導師學習最有趣的,
不只是「三禪一懺」,
而是食衣住行、動靜坐臥、言語念頭,
無一不有法相應。
從疑慮到趣味
剛入門時或許會心生疑慮,
認為條規充滿何來歡喜,
但了解之後卻覺得趣味盎然,
只要一專心立刻就有新的感受。
因此無所不在,
無一不修的佛法生活還真是愈鑽愈細膩,
起心動念之間變得更為敏銳。
遊戲精神的體現
這讓我們了解了,
自小到大在學習上領悟到的遊戲精神,
凡是粗糙無趣的學習,很快就流於形式,
凡是感覺變化多端、有待挖掘、
潛力無窮的學習,則樂而不疲。
結語:趣向真如的快意人生
回顧這段時間的課程,可用一語概括,
此即「趣向真如」,不亦快哉!
修行不是苦行,
而是一場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
當我們放下對修行的刻板印象,
真正投入其中時,
會發現它比任何世間遊戲都更有趣、
更深邃、更值得投入。
從廣大性中體會圓融無礙,
從深邃性中超越淺薄競爭,
從客觀性中驗證真理,
從新鮮性中發現內在寶藏,
從細膩性中品味生活禪機,
這就是修行的五重趣味。
願所有有緣人,
都能體會到這份「趣向真如」的法喜,
在修行路上樂而忘返,直至究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