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最有趣的一件事

修行是最有趣的一件事

本文取材自法爾學員的修行心得分享。他從知識分子的角度,闡述修行並非苦差事,而是充滿趣味的探索之旅。希望這篇融合哲學思辨與實修體驗的分享,能為追求智慧的您帶來全新視角。

 

引言

我們常聽人說,

修行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沒有堅苦卓絕的歷程,

是絕對無法達成目標的。

 

但我接觸本門的實修課程之後,

發現太多值得玩味的東西吸引我們去追求。

 

這些引人入勝的內涵,

會讓人不覺得修行是件苦差事;

倘若修行真那麼痛苦,

我們何必自找苦吃?

 

因為目的是為了「常、樂、我、淨」,

遠離煩惱痛苦,如果適得其反,

豈非庸人自擾?

 

故我有一點體會是,樂之者才易精進,

不自在、不歡喜就容易退轉,

真正能體會到修行樂趣的人,

想必再也不願回頭。

 

重新檢視人生的樂趣

習性與價值的挑戰

話雖然這麼說,但仔細思索,

習性、習氣以及十丈紅塵所帶來的

短暫刺激,人情世故、名韁利鎖,

甚至古聖先賢賦予、浸潤的價值信念,

都成為心思外逐或執著的來源。

 

在進入佛乘宗之後,這些都面臨了挑戰。

過去認為對的、有樂趣的事物,

如今全面重新檢討。



有漏與無漏的分別

在思考的過程中,

會發現從前所認為有趣的事,

如以修行的角度來看,

都是有漏而不如法的;

再往深處想,

那些東西不正是業力肇生、

緣起不滅的因由嗎?

 

既然如此,

我們為何不去找到那個只樂不苦、

遠離顛倒夢想的途徑呢?

 

如果一件有趣的事或者習慣做的事,

將帶給我們另一件煩惱或許多煩惱的話,

那還真的不如不做。

 

佛法提供的出路

但用這標準來檢驗,

好像世間並無能做或可做之事,

幸而佛法提供了另一道出口,

可以在不即不離之間成就非凡;

可以在假修真的進程中饒具興味。

 

茲以一得之愚表敘如後:

其一、廣大性:跳脫狹隘的樂趣

凡是狹隘的,

侷限的思想行為都有顧此失彼,

捉襟見肘的流弊,若有什麼趣味,

那也是因為未觀照全局所自以為是的結果。

 

坐井觀天、見仁見智或獨沽一味固然有趣,

但打開門外則處處窒礙難行,

趣味就變成了無趣和災難。



十大一如的圓融

「佛乘大法」可以面對一切學問來解惑,

上自天文下至地理;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

遨遊其中可謂樂趣無窮。

 

近來常思索印證一些昔日未能解惑的問題,

似乎亦逐漸明朗起來。

 

遙想當年,哲學家包辦了一切學問,

舉凡宇宙論、認識論、人生論無所不論,

隨著時代演化,

這些學問一一交棒給了天文學、物理學;

交給了心理學、邏輯學、數學;

交給了醫學、人類學......,

百家往而不返,道術之裂莫此為甚。

 

在貌似繁華的背後,

其實隱藏了隔閡阻塞之苦。

 

而佛乘宗「十大一如」要旨,

匯通萬有算無遺策,果然讓人茅塞頓開。

 

故不論在理的詮釋上,還是實踐法門上,

皆圓融具備。

 

其二、深邃性:超越競爭的修行

凡事淺嚐則止是非常無聊之舉,

久之易生厭煩心。

 

一般人對於事物產生興趣,

多起於好奇和競爭,

而學習的興致與持續亦仰賴於此。

 

三種競爭人格的超越

心理學常將人類的競爭人格特質分為三類:

  • 個人與個人競爭型:
    容易與人計較,
    動力雖強但後遺症太多
     
  • 團體與團體競爭型:
    有領導能力易成為豪傑之士,
    但也會成為梟雄

     
  • 自我競爭型:
    自我期許高,危害性低,
    修行者泰半屬此

 

自淨其意的深度

不過,佛法深度豈僅於此,有諍說生死,

與人互爭長短或者呼風喚雨固不足取,

但目標若不夠深邃、清晰和遠大,

則挑剔自己終究也是徒勞無功之舉。

 

本門特別強調的「自淨其意」,

是融相入性之後始具大有、妙有;

一切功德基於自淨,否則無有功德。

 

如此精彩有趣的修行目標,

絕對值得玩味深究。



其三、具體客觀性:內在的嚴格實驗

宗教、哲學之所以被認為不夠客觀,

往往是因相對於科學而言。

 

科學雖亦以假設出發,

但要拿出具體的證據,

並且能不斷複製出相同結論。

 

以人為實驗主體

但宗教上作為證據的實驗工具,

卻不是燒杯或試管,

它的實驗主體是「人」,

對象也偏偏只是「人」。

 

如此將實驗的主體與對象、工具與目的,

皆放在一個主體身上的實驗,

客觀性當會啟人疑竇。

 

此外,人因各具因緣,條件無法統一,

所以實驗的流程與方法也無法齊一。

 

而結果也因為驗證缺乏一致的方法論,

故眾說紛云、莫衷一是。

 

修行的嚴格驗證

唯在聽聞 導師說法後逐漸發現,

其實修行是在進行著內在的嚴格實驗,

每一階段的成果都絕無倖致,

並且這種體驗式的實驗成果,

也必然會呈現在行為表現上。

 

遇到障礙能否過關是硬碰硬的檢驗,

它甚至比科學實驗還更無例外。

 

如果科學是門有趣的領域,

是因為它永遠追求真理;

那麼佛學所體證的「實相」,

和科學探討的「實相」豈不殊途同歸?!

 

其四、新鮮性:每一剎那的發現

重複而無表面上看,每日磕頭如搗蒜,

念佛若掐豆,靜似呆偶,

言必合旨,實在乏味已極。

 

不斷變化的內在風景

然而按照修行的進度無時無刻精進之下,

其實每一剎那,

都有可能觀照到自身的新奇變化。

 

前一時尚在煩惱的事,如今已無罣礙;

上星期還在擔心的事,現在卻能輕鬆應對,

在不斷捨離的過程中,牽掛恐懼漸漸少了。

 

內法界的森羅萬象

從前老是觀察別人、批判他人的習氣,

轉而不時照應自身,

並發覺內法界的森羅萬象不亞於外法界,

要新奇探索的話,何必心外求法!

 

真可謂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發現之旅。

 

其五、細膩性:無所不在的修行

跟著 導師學習最有趣的,

不只是「三禪一懺」,

而是食衣住行、動靜坐臥、言語念頭,

無一不有法相應。

 

從疑慮到趣味

剛入門時或許會心生疑慮,

認為條規充滿何來歡喜,

但了解之後卻覺得趣味盎然,

只要一專心立刻就有新的感受。

 

因此無所不在,

無一不修的佛法生活還真是愈鑽愈細膩,

起心動念之間變得更為敏銳。

 

遊戲精神的體現

這讓我們了解了,

自小到大在學習上領悟到的遊戲精神,

凡是粗糙無趣的學習,很快就流於形式,

凡是感覺變化多端、有待挖掘、

潛力無窮的學習,則樂而不疲。



結語:趣向真如的快意人生

回顧這段時間的課程,可用一語概括,

此即「趣向真如」,不亦快哉!

 

修行不是苦行,

而是一場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

 

當我們放下對修行的刻板印象,

真正投入其中時,

會發現它比任何世間遊戲都更有趣、

更深邃、更值得投入。

 

從廣大性中體會圓融無礙,

從深邃性中超越淺薄競爭,

從客觀性中驗證真理,

從新鮮性中發現內在寶藏,

從細膩性中品味生活禪機,

這就是修行的五重趣味。

 

願所有有緣人,

都能體會到這份「趣向真如」的法喜,

在修行路上樂而忘返,直至究竟解脫。

 


佛乘大法實修實證班
開啟全新人生體驗

 - 實修實證班第145期
開課日期:2025/10/17(五)

立即預約 啟動改變

佛乘大法實修實證班
開啟全新人生體驗

 - 實修實證班第144期
開課日期:2025/8/14(四)

立即預約 啟動改變
加入好友
閱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