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修行,平凡日子裡的轉念智慧

生活即修行,平凡日子裡的轉念智慧

本文取材自法真學員的修行心得分享。她在十二年的學佛歷程中,從日常生活的小事開始轉念,逐漸改變了與母親的相處模式,體悟到修行就在平凡的每一天中。經過文字整理與重新編排,希望她的生活修行智慧能給讀者帶來啟發。

 

引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可能都會遇到這樣的時刻:

家人一句不合意的話、

一件突如其來的請求,

讓心裡升起一絲的不耐或憤怒。

 

回過神來才發現,

不過也就是生活中的一點小事。

 

其實,只要我們願意一點一滴放下自我,

「轉念」之間,許多讓人心煩的情境,

也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

 

修行離我們並不遙遠,

它其實就在每天的選擇與念頭之中。

 

這位學員在最真實的日常生活中,

一步步地在平凡中發現了不平凡的轉化。

 

透過她十二年來學習佛乘大法的心路歷程,

我們會發現:真正的修行不是離群索居,

而是在瑣碎的日常裡,

將每一個障礙或不順心的瞬間,

轉為修行的契機。

 

一扇鐵門,打開「轉念」的修行路

日常生活中的考驗

我與八十多歲的母親同住,

每天晚上關鐵門,成為生活裡的固定節奏。

 

但有一天,母親七點半就想睡,

請我提前關門。

 

那一刻,我心裡馬上嘀咕:

「七早八早就要關鐵門,

等一下若要出門又要拉起來,

拉上拉下真的很麻煩。」

 

覺察的開始

但也就是在這一念之間,我突然察覺到:

「為什麼要這麼多想法?

為什麼不就順著媽媽呢?」

 

這個覺察讓我開始反省自己的心態。

為什麼一個這麼簡單的要求,

我會有這麼多的抱怨和不願意?

 

從勉強到自然的轉變

一開始,

我是勉強自己去做的,念頭依然湧現;

但隨著修行的深入,

這樣的情境一再出現,

我的反應卻漸漸不同。

 

有一天,

當媽媽七點就提出要關門的請求時,

我幾乎沒有思考就起身去做,

甚至有幾次還主動問媽媽,

是否要提前關門。

 

同理心的增長

這個小小的轉變,

也讓我更理解老人家的不安與需要,

因為沒有看到鐵門拉下,而無法安心睡覺。

 

我發現,這件事讓自己去了一些習氣,

減少了一些自己「非得這樣」的想法,

不但念頭放鬆,覺察力提昇,

也更能有同理心了。



 

從抗拒到接受:廚房裡的轉念

過去的抗拒

如果說鐵門是修行的起點,

廚房就是我轉念的另一個關鍵場域。

過去的我幾乎不進廚房,

認為煮飯很麻煩、也不擅長,

覺得買現成的方便許多。

 

我回憶第一次獨自上菜市場:

「走了一圈卻兩手空空,

不知道要買什麼菜、或怎麼搭配,

連菜名都念不出來,只會吃不會做。」

 

因緣的推動

但母親年紀漸長,無法常下廚,

我也開始試著改變自己。

我不再執著於過去的認定,

開始願意走進廚房煮飯燒菜。

 

轉變的成果

「現在下廚對我來說,變得容易了,

冰箱有什麼菜就隨意搭配,

也可以煮出簡單的一餐。

 

媽媽跟我兩個人吃,

對我來說是因緣上一個很大的改變,

我不再跟下廚這件事對立。」

 

這個轉變讓我體悟到,

很多時候我們的痛苦來自於與現實的對立,

當我們放下執著,接受當下的因緣時,

原本困難的事情也變得自然簡單。

 

佛法落實於生活的四個核心觀念

這些生活的轉變,

是我十二年來學習佛乘大法的結果。

其中,有四個觀念對我影響最深:

 

一、凡事皆為因緣果報,沒有例外

「當人事物順自己意時,

理所當然認為是因緣果報,不會多想;

但碰到不順己意時,

就不認為是因緣果報了,

就會有『我的』想法出來,

於是就會對立。」

 

我也是經過一段修煉才明白:

凡事都是自己種的因、結的緣,

無論好壞,都要承擔與放下。

 

當這個觀念建立起來之後,

發覺自己念頭減少了,想法也單純了,

最大的不同就是「覺察力更加提昇」。


 

二、凡事先檢討自己,不檢討別人

生活中碰到任何人、事、時、地、物,

都是自己種的因、結的緣,

所以當下所有的現象,都是果報的展現。

 

我體悟到因緣的複雜,

無量的過去、無量的現在、無量的未來,

無量的因、無量的緣、無量的果,

當下已經分不清是因還是果,

雖然不知道前後緣故,

但我確信一切都是因緣果報。

 

在不斷檢討自己的過程中,

我更確信一切都是 祖師最好的安排,

就是佛性功能的展現,就是宇宙的法則。

 

當以上第一和第二兩個觀念形成了,

就知道因緣果報的重要性,

未來種的每個因、結的每個緣,

就要更加謹慎。

 

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每天面對的人、事、時、地、物,

盡量不要有負面的情緒和念頭,

否則又種了不好的因緣,

同時也會產生對立。

 

要往「種善因、結善緣」的方向做,

累積自己的因緣福德,也就是「修德大」。

 

但真正的修行,是要我們減少意識,

而不是追逐回報。

 

如同《金剛經》最後的偈: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不然在「修德大」的過程中,

就會一直執著在福報上,

而無法持續減少意識作用。

 

四、從「去習氣」走向「自淨其意1

在落實心法的過程中,

搭配「三禪一懺2」,

我也看見平常很難覺察到的習氣,

以及觀念上的執著。



 

雖然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去除,

但我學習要更懂得「捨念」,

哪怕今天只是比昨天更快地放下一個念頭,

也是一種進步。

 

重點還是持續減少念頭,

從減少雜念進入「一念」,

到有一天能進入「無念」、「無念之念」。

 

佛法生活化的真義

通過這些年的實踐,我深深體會到:

修行並不是離群索居、也不是漠視生活,

而是在瑣碎的日常裡,

遇到有障礙或不順心的瞬間,

也可以轉為修行的契機。

 

真正的「佛法生活化」是要把所吸收到、

體悟到的佛法,整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行住坐臥、言談舉止,

全部以佛法的精神去做。

 

心法落實在生活中

我將十二年間在佛乘宗學習到的心法,

實踐在自己的生活中。

從「雜念」到「一念」,

從放鬆、專注、修「捨離心3」,

也在拉下一道鐵門、

輕鬆下廚做菜的過程中,

看見了改變的自己。

 

每個當下都是修行起點

每一個轉念的當下,都能是修行的起點。

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小事時,

如果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反應,

進而選擇以更慈悲、更智慧的方式回應,

這就是修行。



 

結語

修行不需要特殊的環境或複雜的儀式,

它就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

 

一扇鐵門、

一頓簡單的飯菜、與家人的日常互動,

都可以成為我們修行的道場。

 

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覺察的能力,

要能夠在起心動念的瞬間發現自己的習氣,

然後選擇放下、轉念。

 

這樣的練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我們就會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

當我們真正把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時,

每一天都是修行,每一刻都是成長的機會。

 

只要我們願意開始,每一個轉念的當下,

都能是修行的起點。
 

願我們都能在平凡的日子裡,

發現不平凡的智慧,在簡單的轉念中,

體會修行的喜悅。

 

————
自淨其意1
清淨自己的意識,也就是自求内證。

三禪一懺2
九字禪、靜禪、動禪、拜懺。

捨離心3
把貪瞋癡捨掉,把識的作用全部捨掉,
如此才能顯現原來的「真心」。

 

 

佛乘大法實修實證班
開啟全新人生體驗

 - 實修實證班第145期
開課日期:2025/10/17(五)

立即預約 啟動改變

佛乘大法實修實證班
開啟全新人生體驗

 - 實修實證班第144期
開課日期:2025/8/14(四)

立即預約 啟動改變
加入好友
閱讀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