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取材自法耶學員的修行經驗分享。他從一篇令人困惑的網路文章開始,逐步理解「凡事先檢討自己」的深層智慧。經過文字整理與重新編排,希望這個從懷疑到領悟的心路歷程,能為正在修行路上的您帶來啟發。
引言
蝦米?
「『凡事先檢討自己,不檢討別人』?
這理論過於嶄新,讓人懷疑,
是不是讀到哪個段落睡著了,還沒醒來。
如果錯都算自己,對都算別人,
那什麼時候才輪到我『對』呢?」
這是一位學員的真實反應。
當他初次接觸這個道理時,
內心充滿了抗拒與不解。
從懷疑到深刻體悟,
他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
這個看似荒謬的理論,
如何一步步成為他人生的轉捩點。
從初級班的懵懂抗拒,
到中級班的意外覺察,
再到高級班的豁然開朗,
原來,檢討自己真的就夠了!
學佛前的迷思
對修行的錯誤認知
我原本是與佛法絕緣的凡庸之輩,
天真以為拜拜就是修行,
打坐代表悟道,出家等於解脫。
學佛的動機也很隨性,
僅僅是聽從朋友的建議才勉強來聽課。
震撼的理論初體驗
在初級班開課前,介紹我來上課的朋友,
推薦我去看一篇網路文章,
內容主要在闡述一個道理:
「凡事先檢討自己,不檢討別人」。
令人費解的例子
作者舉了兩個例子:
一、假日悠閒的午睡,
隔壁突然冒出施工噪音;
這是自己造成的,請檢討自己。
二、快樂的開車出遊,
一上高速公路馬上塞爆;
這也是自己造成的,該檢討誰,
自己代入。
內心的強烈抗拒
當時我就像個下根者,聞道嗤而笑之。
這種「錯都在我」的理論簡直違反人性!
正常人遇到問題,
第一反應不都是找原因嗎?
怎麼可能什麼都是自己的錯?
抱著「葫蘆裡賣什麼藥」的看倌心態,
我來到了初級班。
初級班:顛覆認知的開始
打破刻板印象
第一堂課破除了心目中對佛教的刻板印象,
而且是跨文化級別的程度,
到現在我還是非常讚揚這兩點:
一、佛學科學化,
二、佛法生活化。
佛學科學化
佛乘宗是有教材的,法理是能夠被解釋,
不是「不可說、不可言」,
然後看心情回答學員的問題。
課本內容條理分明、井然有序,
份量可能比某些學校參考書還厚。

佛法生活化
學佛就像去買早餐一樣稀鬆平常,
所有人都具備條件,沒有「遭逢巨變、
離群索居」這種門檻存在。
而且講求修行要融入日常起居,
學習曲線不會隨著佛堂下課而中斷。
矛盾的學習心態
一個禮拜上一堂課,
每週二到三個小時講釋心法,
探討的主題各異其趣,
卻又相互聯結融會貫通。
台上 導師、副教授師、講師,
都很認真在傳授佛理,
但實際上課我的內心反應是這樣:
「聽起來有道理,背起來沒問題,
想起來還記得,做起來不可能!」
初級班就這樣糊里糊塗的結業並且皈依了。
中級班:意外的自我發現
上台分享的壓力
到了中級班某一堂課,
講師一反常態要學員輪流上台報告心得。
我動員全身腦細胞,
拼死拼活想要榨出一點名言佳句,
開始回顧這幾個月來的經歷。
驚人的內在轉變
這時候才覺察到:
坐在這裡的我,和學佛前早已判若兩人。
• 遇到以前討厭的朋友,也能平等對待
• 面對一如既往的中傷,也能坦然接受
• 擔下推卸而來的責任,也能寬心處置
潛移默化的力量
別人以為我變得更皮,
其實是每週到大自在講堂報到,
持續累積下來所造成的身心變化。
初步理解因果
「凡事先檢討自己,不檢討別人」,
菩薩能察覺自己種下的是惡因還是善因,
所以行為舉止會非常小心。
人是在惡果發生時,還摸不著頭緒,
搞不清楚惡因是何時種下的,
所以通常會怪罪別人。

仍存的邏輯疑惑
一切結果都是自己造成的,
這是因緣果報的概念,
也是與人和諧相處的必要條件。
我開始對修行產生信心,
也慶幸自己沒有退轉離開佛乘宗。
但是,這樣仍然存在明顯的邏輯漏洞,
前面提到噪音與塞車的例子,
隔壁的工程開挖,要怎麼跟我扯上關係?
是蝴蝶效應嗎?
高速公路塞車也很難靠我一己之力實現,
否則會被交警抓走。
高級班:豁然開朗的體悟
視角的關鍵轉換
一直到了高級班,
我的疑惑才真正解套。
我太拘泥在「自己」和「別人」的分別上,
總要把事端和「人」對號入座,
挖洞的工人、建商的老闆、裝潢的屋主、
前車的駕駛、交管的警察、事故的肇者;
每個人看似都有份,但絕不該負全責。
必須把視野從「人」放大到「現象」層面,
關鍵在「無常」這個概念。
無常的普遍真理
今天睡午覺被噪音干擾,
但我換個地方睡也有可能面臨同樣狀況,
這個世界上哪個地方是永遠不施工的?
今天上路遇到交通阻塞,
但我換別條路走也有可能面臨同樣狀況,
這個世界上哪個地方是永遠不塞車的?
接受現象的必然
今天在這睡覺的不是我,
施工一樣會發生,只是換個人承受;
今天走這條路的不是我,
塞車一樣會發生,也是換個人承受。

轉念的終極智慧
既然這樣,
那何必著重在這些表面現象上,
任由世俗操弄呢?
人生轉瞬即逝、變化無常,
全部都是萬物流轉的必經過程,
佛乘宗就是要我們跳脫這個循環,
轉個念接受這一切。
到最後還真的是——檢討自己就夠了啊!
結語:從懷疑到確信
修行的深刻體會
回顧這段從懷疑到相信的歷程,
我深深體會到:
最難接受的道理,往往蘊含最深的智慧。
當我們放下對錯的執著,
不再向外尋找責任歸屬,
才能真正看清因果的真相。
檢討自己的真義
「凡事先檢討自己」不是自我苛責,
而是自我解脫的開始。
因為只有自己,才是我們唯一能夠改變的;
也只有改變自己,世界才會為我們改變。
深深的感恩
雖然明白修行是孤獨的,
但內心還是有點不捨。
感謝所有同修與熱心的助教,
伴我度過這段學習時光,
還有 導師、副教授師、講師的用心教誨,
最後是領我入門的韋蓁師姐,
此恩此德永生難忘。

給讀者的啟發
如果您也曾對「檢討自己」感到困惑,
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
從觀察生活中的小事開始,
從轉換看待問題的角度開始。
您會發現,當我們停止抱怨外在,
開始觀照內心時,生命就開始轉變了。
真的,檢討自己就夠了!